保险机构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6 06:53
【摘要】: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从2003年《保险法》的修订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改革管理模式、拓宽投资领域的新时代。到2007年底,保险可投资的品种几乎已经涵盖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所有种类,保险投资的规模有了巨大的增长。保险投资制度设计者和参与者们共同面对的局面是,一方面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保险业与证券市场对接的深度和质量,另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历经20年左右的持续培育,特别是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保险业是资本市场中风格最为保守的一类投资者,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资本市场中风险水平最高的一类子市场,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似乎处在矛盾的两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保险业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都是风险汇聚并再转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又有着某种先天的一致。那么,保险业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这一对矛盾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予以统一进而互动双赢呢?本文从保险业介入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内在理论动机、典型国家保险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渊源及特征偏好探究、保险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效果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保险业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宏微观管控六大角度论证了保险业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接的经济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保险业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接的制度设计作了原则阐述。 在保险业介入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理论动机方面,笔者将传统企业运用衍生品的动机与保险机构的特点相结合,主要从回避财务困境、满足保单持有人效用最大化、满足管理层效用的自利动机三个角度细致发掘了保险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在特殊理论动因。认为第一,保险公司财务困境的期望成本很高,进而必然会有很强烈的内在动机去尝试运用各种低成本风险对冲工具以防范财务困境的发生。其次,在保单购买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假设前提下,投保人对保险机构违约风险的特殊敏感性、投保人和债权人合二为一给保险机构财务管理带来的压力、保险公司违约预期的自增强机制都会反过来促使保险机构寻找先进的风险对冲工具保值。第三,随着保险公司股份制改的不断推进以及对企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大多数情况下保险机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愿望都会凸现出来。 在典型国家保险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历史渊源、特征偏好以及具体可运用策略方面,第一,以美国作为典型,全面回顾了1980年代后期美国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定性分析总结了当时促使美国保险业纷纷开始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七大动因。它们分别是:保险业的风险补偿属性和金融中介属性,国际保险产品升华创新、金融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以及保险监管和金融报告制度变革的压力,上世纪70年代后国际衍生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第二,选取美国保险业过去十余年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数据进行了数量统计,细致分析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保险企业的特征、品种偏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第三,根据美欧等国保险机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践,按照运用目的总结归纳了九大类运用,从实证层面进一步论证阐述保险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在保险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效果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面,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挂牌交易的美国保险上市公司相关经营数据为研究样本,根据保险机构的经营特点选取解释和被解释变量构建计量分析模型,运用时期数较少而横截面个体较多的Panel Data方法对样本进行了计量检验和敏感性分析。发现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对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较未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形下具有提升作用,也证实了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为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保费收入、每股收入和每股经营现金流较未使用者带来的正面效应,为宏微观层面进一步探讨保险业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对接提供了有力的逻辑支持。 在保险业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宏微观管控方面,分层次选择作者认为重要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宏观监管层次,首先总结比较了保险发达国家监管衍生品运用的三种模式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特点。第二,根据美国早期放开保险机构投资衍生金融产品的四个州的相关规定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历年调查问卷,对各国和地区有所保留放开保险机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归纳了其中的规律。第三,仔细比较了世界发达各国、主要国际组织在会计准则层面和保险监管层面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要求,并以加拿大金融监管当局为例探讨了保险监管规定与会计准则互相结合、以规范保险机构衍生产品运用信息披露工作的具体要点。在微观运用机构的风险管理层次,阐述了各国和国际组织关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共同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IAIS《保险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标准》,对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控制流程必须包含的因素,以及内部管理职能设置的指导原则进行了重点研究阐述,并对该类保险机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作出了一般原则设计。 最后,通过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育历史回顾、近年来我国保险投资结构变迁及其与保险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比较等方面,从保险机构的参与对当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育的意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对我国现阶段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管理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保险业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接的必要性。进一步地,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保险业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对接制度设计提出了原则建议。建议的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1、衍生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关于运用主体、比例、策略,交易的衍生品品质和形式以及法律风险的限制规定;2、运用衍生工具者的信息披露要求;3、建立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以加强对衍生品头寸的控制。其中设想了未来我国放开保险公司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分步走”策略,阐明了应制定保险机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专门信息披露监管指引的建议,述及了完整的衍生品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起码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四个部分的构思。
【图文】:
而由各种金融工具组成的资产组合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规模与时点则取决于投资工具的收益模式和风险特性。这种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差异使保险公司面临着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问题,而且随着经济金融环境要素的变化加剧以及保险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如图2一l),投资品种越来越丰富(如图2一2),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金融中介属性成为保险业不断地搜索和尝试新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内在根本原因。 ///// /////」」 //// ///// ///// //////尸尸/尹 尹产产一/口『 『111.-一一者名 名 }}}}} }}},,}11(11一11一一11一一一11
如图2一7所示,财险公司参与量前五名的衍生品合约依次是远期(47%)、短期期货合约(13%)、看涨期权空头(12%)、看涨和看跌期权多头(各8%),五种合约标的资产价值占所有合约标的资产总价值的88%。口互换国eaps多头Dfloors多头.短期期货合约团看跌期权多头口远期目看涨期权多头口长期期货合约圈看跌期权空头四看涨期权空头{-曰1J卜7甲Jl/、习一目/、}图2一6美国寿险公司衍生品投资的结构(1994年)数据来源:同表2一13。47%13%口远期口短期期货合约口看涨期权空头口看涨期权多头圈看跌期权多头口互换口caps多头口长期期货合约图2一7美国财险公司衍生品投资的结构(1994年)数据来源:同表2一13。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考虑保险监管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规则对衍生品交易的影响,则上述合约的名义价值将更大。表2一14显示了2004年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情况。按照公允价值或者市值计算,2004年底寿险对于衍生品的持仓头寸金额合计228亿美元,而财险衍生品的持仓头寸金额合计只有25亿美元。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关于衍生品合约的名义本金价值信息披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40;F830.91
本文编号:2629509
【图文】:
而由各种金融工具组成的资产组合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规模与时点则取决于投资工具的收益模式和风险特性。这种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差异使保险公司面临着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问题,而且随着经济金融环境要素的变化加剧以及保险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如图2一l),投资品种越来越丰富(如图2一2),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金融中介属性成为保险业不断地搜索和尝试新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内在根本原因。 ///// /////」」 //// ///// ///// //////尸尸/尹 尹产产一/口『 『111.-一一者名 名 }}}}} }}},,}11(11一11一一11一一一11
如图2一7所示,财险公司参与量前五名的衍生品合约依次是远期(47%)、短期期货合约(13%)、看涨期权空头(12%)、看涨和看跌期权多头(各8%),五种合约标的资产价值占所有合约标的资产总价值的88%。口互换国eaps多头Dfloors多头.短期期货合约团看跌期权多头口远期目看涨期权多头口长期期货合约圈看跌期权空头四看涨期权空头{-曰1J卜7甲Jl/、习一目/、}图2一6美国寿险公司衍生品投资的结构(1994年)数据来源:同表2一13。47%13%口远期口短期期货合约口看涨期权空头口看涨期权多头圈看跌期权多头口互换口caps多头口长期期货合约图2一7美国财险公司衍生品投资的结构(1994年)数据来源:同表2一13。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考虑保险监管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规则对衍生品交易的影响,则上述合约的名义价值将更大。表2一14显示了2004年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情况。按照公允价值或者市值计算,2004年底寿险对于衍生品的持仓头寸金额合计228亿美元,而财险衍生品的持仓头寸金额合计只有25亿美元。由于新的会计准则关于衍生品合约的名义本金价值信息披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40;F830.9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亮;中国企业金融衍生品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9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2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