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灾难、不确定性冲击和国债风险溢价——基于非线性DSGE模型
本文关键词:罕见灾难、不确定性冲击和国债风险溢价——基于非线性DSGE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风险溢价 非线性DSGE模型 高阶矩近似解 罕见灾难 不确定性冲击
【摘要】:基于三阶矩近似解下非线性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理论框架,比较分析了罕见灾难和不确定性(包括SV和GARCH)的技术冲击对中国长期国债风险溢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罕见灾难影响国债风险溢价的水平值,但不影响风险溢价的波动性;SV及GARCH冲击影响风险溢价水平值和时变性;加入罕见灾难、SV及GARCH冲击的DSGE模型能更好地拟合长期国债风险溢价的非线性和时变特征。
【作者单位】: 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关键词】: 风险溢价 非线性DSGE模型 高阶矩近似解 罕见灾难 不确定性冲击
【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基于混频DSGE模型灾难在中国股市波动及预测性研究》(2014T7060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混频大数据DSGE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ZR2014GL004)
【分类号】:F224.0;F832.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债券投资越来越受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关注。国债风险溢价是指国债投资的回报率与无风险资产回报率之间的差别。由于国债是由国家信用给予担保,不存在信用风险,其投资风险主要是与债券期限有关,因此国债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荣喜;刘雯宇;牛伟宁;;基于SV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国债价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梁斌;李庆云;;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分析——基于贝叶斯估计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J];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3 杜清源,龚六堂;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J];金融研究;2005年04期
4 周荣喜;杨杰;单欣涛;王晓光;;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12期
5 陈国进;晁江锋;武晓利;赵向琴;;罕见灾难风险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6 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年04期
7 顾六宝,肖红叶;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两种统计估算方法[J];统计研究;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学迪;;能源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2 刘宗明;;财政分权、房价上涨与消费抑制[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3 尹音频;何辉;;调整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率对我国稳态人均消费的影响——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9年03期
4 齐鹰飞;王宪勇;;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5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6 张运峰;叶林祥;;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9期
7 张阳;;中国税制改革的税负代际间归宿——世代交叠生命周期税负归宿模型的理论与模拟[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8 黄赜琳;;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9 魏翔;陈倩;;闲暇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幸福感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研究与仿真模拟[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10 李星;;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昆亭;龚六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综述[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燕武;;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政府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沈坤荣;郑安;;内生经济增长框架下政府R&D资助方式的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5 李成;马文涛;王彬;;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宏观经济稳定[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6 许志伟;薛鹤翔;罗大庆;;融资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的动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7 薛鹤翔;;中国的产出持续性——基于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的动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8 白仲林;尹金友;张s,
本文编号:602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60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