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试析面向女大学生开展母亲素质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2-03 21:56

 

  论文摘要 提高民族素质,母亲担当着重要责任。母亲是下一代的孕育者、启蒙者和教育者,她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素质,但目前对母亲应该受到的严格教育是缺失的。高校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母亲,在大学期间就应该重视其母亲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女大学生 母性素质 教育

  一、母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素质与母亲素质
  《辞海》中对素质解释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素质”这一概念更多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上:其中心理学的定义为 “有机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 为弥补素质这一先天性理解的缺陷,教育学理论对素质进行了后天的、经验性的解读,既强调素质具有先天的遗传特点,更强调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活动对素质生成的重要影响,两者的结合才是素质的现实呈现。如今,素质是指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生理的心理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
  母亲素质是母亲与素质两个概念的结合,但这一结合又非概念之间的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凸显其核心特征。母亲素质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教育素质。
  (二)母亲素质教育
  母亲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直接关系到子女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前途。女大学生是未来的母亲,对她们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未来母亲的形象。母亲素质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中,对女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提升她们的母亲素质,为成为合格母亲奠定基础。

  二、面向女大学生开展母亲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母亲素质的高低对子女素质有直接影响
  母亲的素质直接制约着家庭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关系着家庭生活的质量。“家庭是孩子的母育学校,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母亲的教育修养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人分的。” 在中国的4.3亿多户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是由母亲带大的,母亲在对子女潜移默化中的教育中成了孩子的精神导师,母与子的特殊关系,对孩子以极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诸多资料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子女的综合素质呈正相关,在同等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母亲对子女学业,品行的影响取决于母亲受教育的程度,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以及施教的方法。高素质女性成为高素质母亲的基础,女大学生是我国女性群体中文化素质高、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先进知识群体,她们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接受母亲素质教育的重要对象。
  (二)民族素质的高低与母亲群体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影响
  母亲群体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当代的人口素质和未来的人口素质;影响着全民的素质,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社会化的进程和质量。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母亲群体素质势在必行。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精神需求高,注重生活质量,作为母亲,她们在意自身的教育素养、注重优生优育、关注对子女素质的培养,这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实现 “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三)逐渐壮大的女大学生群体对整个女性群体有重要影响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持续增长以来,我国女大学生已在数量规模和群体特征上发生了。全国女大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男生,是在2009年。目前,全国女大学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女大学生的发展和各职业领域女大学生的逐步增多,代表了中国妇女发展的趋向,她们行为方式、价值趋向引人注目,并对整个女性群体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女大学生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自信自强、理解宽容、谈心引导、富有智慧、持续建构等,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孩子无需多长时间的管教就可以健康成长,即所谓“近朱者赤”。因此,在大学期间重视对女大学生的母亲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三、当代女大学生母性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缺失
  1.恋爱动机不纯,择偶标准物质化。有些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相互爱慕、相互关心,而是为了填补内心空虚、寻找寄托、或随大流。这种人在恋爱和择偶时缺少严肃、专一和责任感,甚至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将经济活动中的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等原则泛化到价值观和恋爱观中,即“恋爱条件化”、“婚嫁逐富化”、“学得好不如找得好”、“找得好不如嫁得好”, 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追求物质至上、追求虚荣和权势等,拿自己的青春去赌未知的明天。
  2.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由于社会不良环境,高校道德教育的偏失,自身修养不足,同时也受大众传媒中性别偏见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表现出了道德理想的淡化以及道德意识的冷漠,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有的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失范以及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视若无睹;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不愿担当,爱慕虚荣,高消费心理突出;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横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3.缺乏礼仪常识和婚姻家庭知识。就礼仪教育而言,父母尤其是母亲自身的行为示范作用胜过对子女的任何说教。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的表现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然而一些女大学生缺少礼仪文化知识,缺少谦敬意识和公德意识,仪容仪貌有失文雅,礼仪践行不知所措,组织纪律观念差,缺乏应有的精神追求,缺少女大学生应有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些女大学生匮乏处理现代社会中婚恋、家庭、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在对待非婚性关系上,藐视性道德,肓目追究性自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身心健康不负责任,对他人的类似行为见怪不怪。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高发人群。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婚前性关系、未婚先孕、乃至人工流产的现象也已愈演愈烈。
  (二)心理素质弱化
  1.女大学生存在高焦虑倾向。研究表明,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较高的焦虑倾向。特别是在考试紧张感、就业焦虑和伴随生理反应的不安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女大学生的焦虑症表现在常出现敏感、羞涩、孤独、自卑和烦躁,还可能伴随发生神经过敏、情绪不稳等症状。女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甚至诱发身心疾病。
  2.承受能力较弱,依赖心理较重。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她们的独立意识较强,自我概念普遍较高,迫切要求展示自己的才智。但不少女大学生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缺乏对社会及他人的认知与鉴别能力,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情绪反应过度,依赖心理重,易出现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面对挫折时,一些女大学生会优柔寡断、情绪失控、难以自拔,有的甚至休学、退学、乃至用极端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3.职业竞争缺乏自信与承受力。在社会飞速发展并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纷繁复杂、残酷激烈的竞争,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认为男性较女性更具有竞争的能力,目前性别歧视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在择业上女大学生自卑、胆怯,倾向选择竞争性较弱的行业或单位,多数女大学生更倾向找收入稳定、轻松的工作。
  (三)身体素质下降
  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目前不少女大学生运动锻炼观念淡薄:生活散漫、无规律,教室、宿舍和网络几乎是她们生活的全部,从事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的人在减少,大学的体育达标标准已经订的比较低,但仍有不少人不能通过。

  四、面向女大学生开展母亲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教育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思想品德。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对人对事坚持正确原则、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阳光心态对待生活、执着追求事业并有自我奉献精神、注重知行统一,德才并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进行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知识,将自我教育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文明素养,做到仪表大方、知书达礼、温柔端庄、充满活力。三是开展婚姻家庭美德教育。着重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择偶时应将成熟的个性、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主要条件;恋爱时应有自尊自立的精神;在性关系和性行为方面,应从今后婚姻幸福长远考虑,勇于向婚前性行为说不。
  (二)积极开展性别教育,发展双性化性别特质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活动,开展性别教育,帮助女大学生理解人类的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差异与形成、性别角色与个人适应、性卫生保健、健康的性心理活动和行为等。引导女大学生认识到伴随人一生的性与性别,关系人的幸福;以人格及核心的性,代言着亲密关系和责任;对性别角色认同,建立积极的女性自我预言;以开放、欣赏的心态,发展刚柔相济的理想性别模式,使人格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优点,最终打造出更积极的人格特质。
  (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身心健康意识
  通过生理健康教育,让女大学生意识到,竞争激烈的时代人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精神与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而女性,作为孕育下一代的母体,应谙知“母壮儿肥”的道理,提升身体素质。同时,时代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客观认知并接纳自我、妥善处理冲突和选择,注重个体的内部和谐;引导她们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注重与外部的和谐;解决其心理困惑,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提升主观幸福感。
  (四)注重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女大学生全面了解职业世界,促进职业自我观念、职业角色技能与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达到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的积极目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女大学生进行课内外、校内外的多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从而就业能力。
  (五)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女大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优化女大学生发展的舆论环境,积极宣传女性社会贡献,消除传媒中的性别歧视,避免出于商业动机对女大学生进行恶意炒作。二是发挥高校在增强女性修养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母亲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女性、社会对母亲素质的重视,使女大学生获得未来作母亲的知识的储备、情感的陶冶和素质的完善。三是呼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关心女大学生发展问题,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结合女性实际,改革女性工作体制,为女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待遇。

 

 



本文编号:12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2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0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