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吸引和接纳了大量来厦门务工的人员,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子女(多数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正确认识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认真进行归因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构建人文、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 初中教育 对策和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吸引和接纳了大量来厦门务工的人员,其中随来的未成年子女7.92万多人,占全市未成年人总数的1/5。为此,市委、市政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做好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等文件,明确政策措施,扩大公办学校招生能力。2006年和2007年,共投入资金6.27亿元,新建、扩建、改建公办学校40所,增加4.5万个学位,接收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的能力从2005年的近1/3提高到目前的2/3以上。同时,完善统一招生政策,采取电脑派位方式,公开公平操作,使他们与厦门户籍孩子有同等机会,享有共同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将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已为7.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了义务教育收费减免卡,共减免借读费4745万元,减免学杂费1287万元,使他们不仅有学上,而且读得起。
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方面,厦门走在全国前列。但教育毕竟有其特殊性,除政府履行其责任外,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如养成教育、心理问题、升学问题等)则更多地摆在了教育者面前。厦门市金鸡亭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学生数约为1400人,其中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占80%,是厦门市主要承接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学校。本人因工作关系,于2008年9月调入这所学校,学校教育生源主体性质的改变,以及我在该校近两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引发了我对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教育问题的更深思考。
二、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
1.学习基础知识薄弱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温家宝总理2003年教师节视察北京景山区玉泉路农民工子弟学校时的题词,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切,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几年来,虽然厦门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公办学校的招生规模,但因早期的城市规划及教育布局主要以本市户籍人口数量为依据,造成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无力全部接纳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小学就读。因此,众多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有了其生存的空间。必须看到,作为私人办学的经济实体,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的考量。因此,校舍简陋、教学器材缺乏是共性,教师流动性大,缺乏责任感,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是其现实。再加上父母频繁流动,其子女也经常更换学校,学习缺乏连贯性;同时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这类学生小学毕业,被电脑派位到初中后(如我校2009年初招派位生455人,其中务工人员子女的373人来自近30所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其学习基础、能力水平跟公办小学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其初中的学习。
2.行为习惯较差,养成教育弱化
由于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多来自农村、山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缺乏相应的社会制约,日常行为显得散漫、随意,缺乏行为的自我约束;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多是简陋的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差异性;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缺乏良好的言传身教,这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日常行为规范缺失,比如卫生习惯比较差、行为散漫等。
3.父母重生计轻教育
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即使是关心也只是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品德的培养,孩子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较大的压力。
4.现实环境的差异,导致心理问题突出
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起点的差异及社会无形的歧视都导致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虽然他们都有强烈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渴望受人尊重,但无情的现实让他们产生了一定自卑感,使他们谨小慎微,难以融入到本地学生的生活中,甚至出现极少数学生主动要求从公办学校转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象。
5.父母就业的不稳定性,义务教育后衔接问题无法解决,导致隐性溜生的发生
来厦门务工人员就业的不稳定性,一方面,直接导致其子女的学习只能跟随父母辗转,在这过程中这些孩子就可能无法继续完成学业,出现失学、辍学现象。另一方面,因户籍的原因,笔耕文化传播,按厦门市中考招生制度规定,务工人员子女在厦门中考中不能报考第一批省一级达标校,成绩再好的学生也只能报考第二批择校生(得交择校费,挫伤家长及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因户籍及高考招生制度的制约,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在厦门参加高考。基于上述情况,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初三上学期就直接回老家就读,素质好、明事理的家长可能会告知学校,按要求办好相关手续,但更多的是不打招呼、不办转学手续就走或手续办不全、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又无法联络等情况,这些在给学校防流控辍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的同时,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6.纯粹“电脑派位”导致现实的偏差
对小学毕业生实施“电脑派位”升入初中,是厦门市教育局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实现学生就近上学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将“电脑派位”用于解决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其出发点也是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但必须看到,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的居住地因为受经济条件制约及其就读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位置的影响,被“电脑派位”进入公办中学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变成“舍近求远”,无法就近入学,这给他们身体的健康、上学的安全出行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都带来很多问题。
三、来厦门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1.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的监管仍缺乏有效手段
尽管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都规定“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是在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不得降低”,但是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其师资培训、校本研修、教育督导、教学评估、经费保障等都缺乏有效监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社会认知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的社会文化积淀,民众有一种对社会等级划分的强烈文化心理认同。到了现代社会,法律上的保护、政策上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在短时期内仍旧难以打破和改变历史沉淀形成的对农民的歧视以及现代社会大众的偏见和异化的文化心理,直接导致来厦门务工人员的被边缘化,他们的子女即使上公办学校也难以融入到本市儿童群体中。
3.来厦门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
(1)经济贫困。工作和收入均不稳定,除满足家庭基本的生活所需外,无法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2)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厦门找到合适的单位,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做生意,多赚些钱,为今后结婚成家做好准备。(3)来厦门务工人员中有相当部分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这样,就导致了其子女由于学习遇到困难进而厌学、逃学的情况发生。
本文编号:2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