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接受美学理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从读者接受出发研究文学作品,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由读者完成的。可见,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的观点与目前我国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其丰富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因此,我们可以试着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本论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可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科学理念与可靠方法。全文除绪论外,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首先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包括这一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其中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理论等主要观点,然后将接受美学理论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的相结合之处进行重点分析,旨在阐明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通过对初中生的阅读期待特点和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召唤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重点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框架内透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境和问题,旨在阐明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探讨接受美学理论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形成对话机制。包括教师课前的潜对话、师生课堂上的深度对话和课后的多元对话三个阶段,强调接受美学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第四章阐述接受美学理论的局限性,并警惕中学语文教师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避免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各色各样的教学形式,造成虚假的对话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等,做到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研究背景9
- 二、相关研究9-11
- 三、研究意义11
-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11-13
- 第一章 接受美学理论与《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理念13-20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3-16
- (一)以读者为中心13-14
- (二)读者的期待视野14-15
- (三)文本的召唤结构15-16
- 第二节 接受美学理论在《新课标》中的呈现16-20
- (一)读者中心论与学生主体论的一致性16-17
- (二)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学生的个性解读17-18
- (三)关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教材的开放性18-20
- 第二章 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20-28
- 第一节 初中生的阅读期待特点20-22
- (一)差异性20-21
- (二)动态性21-22
- (三)能动性22
- 第二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本召唤特点22-25
- (一)文本内容中的空白23-24
- (二)文本形式中的空白24-25
- 第三节 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25-28
-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25-26
- (二)学生单一的知识点接受学习26
- (三)文本解读单一化26-28
- 第三章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构建28-43
- 第一节 潜对话:教师的课前准备28-31
- (一)与文本充分对话28-29
- (二)了解学生期待视野29-30
- (三)注重陶冶式教学目标30-31
- 第二节 对话:师生的课堂学习31-40
- (一)促进学生多重对话,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1-34
- (二)利用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4-37
- (三)鼓励学生填补空白,促进学生的个性解读37-39
- (四)注重学生课堂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语感39-40
- 第三节 多元对话:教师的课后工作40-43
- (一)注重学生的多元评价40-41
- (二) 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41-42
-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42-43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理论运用的局限与问题43-47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理论的局限性43-44
- 第二节 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44-47
- (一)防止文本主题的任意解读44
- (二)注意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44-45
- (三)避免无效的对话教学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欣;接受美学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李宁;刘宇;;接受美学理论下的文学翻译审美效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赵铮;;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古诗翻译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05期
4 刘武和;“堂吉诃德现象”与接受美学理论[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5 刘芳;;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时代教育;2014年14期
6 黄慧;;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儿童文学翻译[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7 王文斌;翻译中心智距离存在的客观性[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01期
8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熊明川;;读者中心语境下探求文本“真理”的策略——从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获取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谢华;广告语言翻译与接受美学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萌;《仙境之桥》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冯静;接受美学视角下《海员的妻子》汉译中的文本空白填补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钰;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歌曲译配[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玉玲;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绿野仙踪》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苏琪琪;接受美学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看译者的双重身份[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雷娟;接受美学理论观照下的青少年文学翻译策略探讨[D];南京大学;2014年
8 刘云霞;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D];青岛大学;2014年
9 钟铉;接受美学理论对现代时装评论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6年
10 张晓宇;从接受美学理论看童话的翻译[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09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00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