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6-09-12 14:20

  本文关键词:青州市农村小学与初中英语教育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Nov. 2016 Vol.32

学周刊
LEARNING WEEKLY

教学方法

2016 年 11 月 第 32 期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杨利霞
(甘肃省高台县第三中学,甘肃 高台 734300)

摘 要: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

内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大力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通过实施阅读前巧妙的 的有效导入,采用问题教学设置模式,把语篇教学法有效地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课后及时地强化训练、加以 巩固。同时要把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 其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法;语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74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同时 也是考试中检验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题型。现代图式理 论强调,阅读的本质实际上是读者与阅读材料及其文字信息彼 此交互作用的过程。 阅读理解在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 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征,让学生能消除阅读的畏 难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 趣,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现就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并就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谈谈自己的 体会。 一、英语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末倒置,学生围绕教师团团转,违背了课堂教学以学 生为中心的理念。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疏于对学生课文翻译、理 解的引导和启发,往往越俎代庖地给出阅读的答案,习惯于满堂 灌,疏于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不是热情地、积极地、主 动地探求知识,而是被动地、机械地、消极地接受语言知识。

作者简介:杨利霞(1980- ),女,汉族,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去探究和学习,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英语文章,不仅可以扩 大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有效地增长学生的单词量。更能锻炼 学生的口才能力,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现在英语考试中添加了情景对话,就是为了考验学生在平 时生活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教育学家强调英语的口语运用教学 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并且口头表 述。为什么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很难提升呢?就是因为学生在 学习英语的时候受到母语的影响,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到, 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张开口说英语。所以,教师要不断增强自
参考文献:
[1] [2] 刘程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 学,2014(5). 孙月凤.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固始县郭陆滩一中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2014(5).

己的知识量,充分运用课堂,加强学生的口语教学。教师要鼓 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英语交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教师需要做的还有很 多,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教学可以跟的 上时代,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找到自己学生的特点,关注学 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为学生备课,全心全意地为 学生着想,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英语的兴 趣,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加强学 生在课堂的口语训练,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3] [4]

刘翠花.青州市农村小学与初中英语教育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5. 谭松萍.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的激发策略研究——以湖南 省某县农村中学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4.

[责任编辑

齐真]

-117-

二是仍然束缚于传统的课文翻译理念的消极影响,有的教 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热衷于讲句型、讲结构,把 教学过程看成是讲读单词、罗列搭配的简单重复;有的教师甚 至在阅读上只喜欢勾划词组、对照答案;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放 任自流、疏于管理,只求对阅读有个大致的了解等。所有上述 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无不单一陈旧、毫无趣味,试想一堂没有 兴趣的阅读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锻炼和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三是缺乏对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许 多英语教师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习惯于老一 套,不愿沉下身子主动地、认真地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式和 方法,也根本没有拥有一套自己的科学、有效、易操作的阅读 教学方式和方法,更不能体现出新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 念;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 的体验参与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无从谈起。 四是阅读量不够。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 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因此要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进行有 效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德费尔巴哈认为:理论所不能解 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除了课本中的阅读训练外, 教师一定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大力开发和整合教材, 拓展阅读渠道,对学生还要提供更加广泛的阅读材料。俗话 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英语也莫不如此,只有大幅 度增加英语文章的阅读量,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才能不 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在课堂内外进 行有效的阅读训练。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 第一,首先必须更新观念。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强化对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和 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定要做到一 改过去满堂灌的错误现象为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只有观念更新才能保证教学方法 的更新。 第二,掌握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阅读“五读”教学方法。 1.精读法。又叫细读,它要求通过对文章进行逐字、逐 句、逐段地阅读,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的全面理解。 2.泛读法。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和材 料; 3.速读法。速读是指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时要精力高度 集中。 4.略读法。又叫跳读或浏览。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把握细节。如通过文章的标题、斜体字、黑体字、标 点符号等。
参考文献:
[1] 谢徐萍.预测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5(12). [2]

(2)了解大意。阅读文章开头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等关键 段落,可捕捉文章大意、背景等重要信息。 5.寻读法。又叫查读。即对文章略读后,在文章中查找与 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可靠依据。寻读 时,要以很快的速度扫视文章,确定所查询的信息范围。 三、语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目标 每篇文章都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由整体到 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整体阅读训练是阅读课的教学过 程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采取语篇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 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对某个主 要句子、某个主要段落的阅读,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全面的、 正确的理解,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奇特效果。其次 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的方式来大 胆猜测某个词或词组的基本含义,进而弄清、领会这整段乃至 整篇文章的含义。第三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关键词、主 题句等关键因素有针对性的分析,做到以点带面的阅读和理 解。最后在阅读前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巧妙导入,这种导入技 能既能起到能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必要准 备,还能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向新的 教学内容的过度。 四、设置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学习者用语言在心理上的交 互和猜测的过程。因此,学习者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通过疑问设置的方式来对整篇文章进行预测—检验预测— 再预测。积极的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踊跃 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当然教 师的提问一定要做到有的放失,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一般 情况下,设置问题根据阅读教学问题的层次可分为以下三种 主要类型: (1)Who/when//where/what/why/how…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faules? (3)The writer believes/implies that… 第一种属于较简单的层次,提醒学生把握“谁”“何 地”“何时”“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要素来学习理 解文章;第二种属于中等层面的理解,提示学生了解本段落的 基本寓意;第三种是对文章较高层次的升华,要求学生力求掌 握本篇文章或段落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总之,要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 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 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 套完整的、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吴竟.初中英语阅读课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4.

[责任编辑

齐真]

-118-



  本文关键词:青州市农村小学与初中英语教育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14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f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