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中汉诗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选题:日本汉文教育 + 国语综合 ; 参考:《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年01期
【摘要】:本文从诗体、诗人、内容等视角对日本高中《国语综合》中的汉诗选篇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将"诗仙"李白作为个案,发现教材中多选录其"思乡"、"送别"主题的绝句。这不仅在于李白的生平经历推动了该内容诗歌的创作,数量颇多,艺术价值极高;也在于该内容的诗歌符合日本社会的"人情"观。除此之外,还对教材中"二白"地位的变化轨迹进行勾勒,发现李白后来居上的这一现象与日本人的审美变化及中国文学思潮的东渐扶桑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汉诗教学上,日本除了重视朗读、想象这一普遍环节外,还呈现出符合民族个性的特点,即非常注重文史地的结合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感受,特别是对色彩的解读。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既可以窥探当今日本汉文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理念,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日本汉文教育研究介绍到中国的同时,希望能给中国国内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古诗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selected Chinese poems in Japanese Se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etic style, poet and content. Taking Li Bai as a case study, the quatrains of homesickness and farewell are often recorded in the textbooks.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Li Bai's life experience has promoted the creation of this content poem, the quantity is quite large, the artistic value is extremely high, but also the poetry of this content accords with the Japanese society's "human feeling" view.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outlines the changing track of the position of "er Bai" in the textbook, and find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Li Bai coming from behi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Japanese aesthetic change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poetry, Japan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reading aloud and imagining this universal link, but also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ndividuality, that is,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the feeling of natural scenery, especi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lor. By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we can not only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ducational concept of Japanes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roducing Japanes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to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B类)计划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国家哲社科重点项目《东亚汉诗史初稿》(批准号:14AZW007) 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东亚汉诗新论》(批准号:2013BWY005)中期成果
【分类号】:G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贵章;;古汉诗“啼”之英译阐释视角——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的统摄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2 稻菽;;八零汉诗志(七)[J];新作文(高中版);2006年10期
3 赵卫峰;;八零汉诗志(八) 三米深:为了一个故事而来[J];新作文(高中版);2006年11期
4 刘郑;;汉诗数字意象翻译之模糊美感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徐臻;;论汉诗在唐代中日交往中的文化功能[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林岫;日本古代汉诗初探[J];学术交流;1992年02期
7 严明;;东亚国别汉诗特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羌人六;;八零汉诗志(二十八)[J];新作文(高中版);2009年06期
9 高野;;八零汉诗志(二十五) 高野的诗[J];新作文(高中版);2009年03期
10 邹先道;;英汉诗歌传统与汉诗“意境”传译的局限性及可能性[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严明;;从经典选本看东亚各国汉诗的特色[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2 张保红;;比较与翻译——以罗伯特·彭斯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与三首汉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士觉;;越南古汉诗选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朱易安;;论日本汉学家赖山阳的《日本乐府》——兼论比较汉诗学中的乐府传统[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5 ;周笃文发言[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黄蕾;“五条腿走路”安联高管详解在华投资架构[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刘波;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当代汉诗的内核[N];中国艺术报;2012年
3 王晓平;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宗失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陈先发;本土文化基因与当代汉诗[N];深圳特区报;2012年
5 沙野;城市生活对汉诗内容的影响[N];文艺报;2005年
6 马忠;汉诗写作必须遵循美的规律[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尚斌;当前汉诗的民族品性建构:杨键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刘清涛;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于欣;朝鲜朝妓女诗人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王国彪;车天辂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芳亮;日本江户汉诗对明代诗歌的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权美花;高峰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慧慧;朝鲜朝后期汉诗诗学宗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辛小燕;观海林桧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3 宋丽娜;菅茶山汉诗中的中国文化影响和日本风土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乃冉;金克己汉诗的主题意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吴悠;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考述[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丽玉;林植汉诗主题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7 黄s,
本文编号:1966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96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