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12-06 01:03
【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某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留守情况下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状况;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泗县地区分层随机抽取5所初中学校,每个初中初一至初三各随机抽取三个班级,共45个班级。在获得调查对象口头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配合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留守情况、攻击性行为、学校归属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等。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578名农村在读中学生参与调查,剔除填写不完整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506份,有效率为97.2%。其中农村留守中学生919名(36.7%),农村曾留守中学生644名(25.7%),农村非留守中学生943名(37.6%)。2506名调查对象的BWAQ-RC总分的平均得分为(77.61±18.54),农村留守、曾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的BWAQ-RC总分的平均值分别为(77.34±18.15)、(79.00±19.13)与(76.92±18.47)。2506名调查对象的PSSM平均得分为(84.60±14.88),农村留守、曾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的PSSM总分的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5,P=0.011)。RESE平均得分为(57.98±9.11),农村留守、曾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的BWAQ-RC总分的平均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68,P=0.186)。在性别、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成绩和父母教养方式等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分布,农村留守、曾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校融入、管理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教师行为、请病假天数、管理积极情绪效能感、与父亲联系频率以及所在年级影响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结论 留守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敌意和间接攻击上,提示对留守中学生群体的攻击现状实施干预势在必行。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学校、家庭、自我情绪调节及个人等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5.5

【引证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莉;;情绪压抑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田歆;张文新;纪林芹;张玲玲;;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本文编号:2570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570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