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8:58
【摘要】:“土壤与水文、植被”相关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因这三大要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知识结构中也多是以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案例形式存在。地理模拟实验是辅助地理学习的有效方法,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其中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地理实践力。地理模拟实验作为地理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它已不仅仅是方法更是目标,但目前在高中地理实际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模拟实验案例并不多,成型的地理案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实验评价未标准化,所以本文就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相关知识的特点和现有的相关模拟实验案例进行有关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的案例优化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和模拟实验评价提供参考。通过阐述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目前研究现状,总结成果与不足,为进一步确定模拟实验的优化设计和评价标准研究的方法和路线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教材有关“土壤与水文、植被”知识的分析,确定具体优化实验,然后结合大量相关的案例及观看相关教师的课堂实录,分析模拟实验案例,取长补短。模拟实验的优化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实验主体,以实验的可操作性为切入点,借鉴科技实验的研究路线,对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理论的总结。对优化设计好的实验进行实践与反思,尤其是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以将实验案例做到更好为目标。模拟实验评价标准的构建过程主要通过结合对一线教师有关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评价标准建立方面的访谈、课标要求和物理、生物、化学学科有关实验及实验评价标准的内容为实验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分别根据具体实验案例设计评价标准为总体实验标准的建立提供实践基础,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和标准案例的设计。主要结论为:确定“水土流失”和“流域的综合开发-大坝的建设”为具体优化设计实验个案并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优化设计;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开放性、要素联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实验的可操作性、高效性、思想性等角度对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的案例优化设计;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案例优化设计的注意事项为:充分做足准备、实验材料可获得性、实验的课堂性和注重反思与总结。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评价标准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分层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评价标准的设计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出发,以学生作为评价对象,从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实验收获及实验态度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标准的设计,将评价标准的等级分为四个水平,由水平1逐级提高达到最高水平水平4,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方式;设计“水土流失”模拟实验评级标准、“流域的综合开发-大坝的建设”模拟实验评价标准和高中地理“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评价标准。
【图文】:
图 0-1 技术路线图3.主要创新点以促“过程与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立足于教材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本文将高中地理课程“土壤与水文实验案例进行专题式分类分析,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总结相关科学研究实验方法,优化创新设计实验,发扬原实验的优势,弥在的不足。做足反思,以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学习思维,教是为了不教,,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察生活,自主设计实验,让教材上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基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操作、实验方法、实验态度等方面得到均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形成性评价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结
“水土实验”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33.55
本文编号:2601230
【图文】:
图 0-1 技术路线图3.主要创新点以促“过程与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立足于教材土壤与水文、植被”模拟实验。本文将高中地理课程“土壤与水文实验案例进行专题式分类分析,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总结相关科学研究实验方法,优化创新设计实验,发扬原实验的优势,弥在的不足。做足反思,以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学习思维,教是为了不教,,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察生活,自主设计实验,让教材上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基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操作、实验方法、实验态度等方面得到均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形成性评价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结
“水土实验”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33.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莉敏;杨刚玲;;2000年~2014年间自然地理模拟实验教学研究与未来响应[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21期
2 吕东杰;;高中地理实验的开展及应用——以人教版“必修1”实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14期
3 王敏;肖建红;于庆东;刘娟;;水库大坝建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三峡工程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1期
4 陈晓;张蕾;;论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吴岱峰;;专家点评:搭建理想课堂和现实课堂之间的桥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年21期
6 陈学锦;;浅谈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地理教育;2014年10期
7 陈炳飞;;地理教材中现有实验的创新利用——以“洪(冲)积扇的形成”模拟实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年11期
8 祝云龙;李权国;孙小舟;张_";王冰玉;;AHP在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9 全希;;“探索活动”同课异构设计示例[J];地理教育;2014年03期
10 汪洋;杨晓恬;吴砚吟;夏芸;高盼;黄莉;郑静;叶根亚;卢晓旭;时倩;;植被对水土流失防御作用的实验验证[J];地理教学;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2601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60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