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思想源自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相对比较完善。然而在我国,其根本在于对国家课程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校为中心展开的课程开发,旨在推动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多样化。早在十多年前,国内学者就开始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但是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在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其重点构成内容之一。针对美术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标准,当前有待研究的一大课题即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应当如何适应这一新标准。本课题对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对民间美术课程做了具体的要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关注及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保护项目,已有部分编入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中,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美术教材内容的又一次补充,但是,国家在考虑和设置课程时,大都以全体学生的普遍水平与最低要求为出发点,以至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局限性较大。本文分四个部分对课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所涉及的校本美术课程概念的论述,包括课程、校本课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论述、对课程资源的论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的论述,并论述了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先行案例的研究,继而引出本研究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通过对沈阳地区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调查和沈阳市五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部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学生对校本课程不知道,不了解,不关心,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不全面不深入,对自身要求过低,过于以自我意志为转移,忽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需要,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不关心等大量问题提出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方案,对开发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将校本美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沈阳市实验学校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根据“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计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美术课程的实验方案。为还未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总的来说,本课题的根本目标在于加强有关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探究,以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同时有效地结合地方学校实情,并且给出详实案例,因此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 校本美术课程 课程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95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4
- 一、选题缘由10-11
- 二、研究意义11
- (一)理论意义11
- (二)实践意义11
- 三、研究内容11-12
- 四、研究目标12
- 五、本研究的研究方法12-13
- 六、研究步骤13
- 七、研究对象取样13-14
- 第二章 校本课程14-20
- 一、课程的定义14-15
- 二、我国现行课程体系15-16
- (一)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15
- (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5-16
- 三、校本课程16
-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16
- (二)校本课程的兴起16
- 四、我国美术课程16-18
- (一)国家美术课程17
- (二)地方美术课程17
- (三)校本美术课程17-18
- 五、校本美术课程先行研究18-20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研究20-26
- 一、美术课程资源界定20-21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21-23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21
- (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21
- (三)“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21
- (四)“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21-22
- (五)“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22
- (六)“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22
- (七)“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22-23
- 三、课程资源的选择23-26
- 第四章 校本美术课程调查研究26-33
- 一、校本美术课程调查研究背景26
- 二、校本美术课程开发调查研究——沈阳市中小学为例26-33
- (一)校本美术课程开发问卷调查(学生)26-29
- (二)校本美术课程开发问卷调查(教师)29-31
- (三)校本美术课程开发问卷调查(社会)31-33
- 第五章 校本美术课程开发实践研究33-49
- 一、沈阳市实验小学(中海分校)校本美术课程开发33-36
- (一)学校与校本美术课程开发背景33
- (二)开发步骤33-35
- (三)校本美术课程开发评价35-36
- (四)成效与反思36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案例36-49
- 案例一:《沈阳老边饺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36-41
- 案例二:《锡伯族喜利妈妈》(“设计·应用”学习领域)41-44
- 案例三:《上口子高跷》(“欣赏·评述”学习领域)44-46
- 案例四:《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油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46-49
- 总结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8
- 后记58-59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西北,怎样来保护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舍群力;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3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东人达;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彭金山;;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1期
9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10 ;重点栏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6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