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1:09
【摘要】:高等数学在各行各业作为工具性学科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初等数学一环的初中数学,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数学素养为学习高等数学做准备的功能,而培养数学素养又是以扎实的知识掌握为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知识的教学,达成有效教学。我们应该找准有效教学的理论取向,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众多有效教学行为中找到关键的行为,以此构建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涵义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首先,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所包含对象的本质属性:如有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初中生心理特点等做了详细的阐述,由此判断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强调数学认知结构的改变,以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情感需要为基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手段,以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和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目的。接着,以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作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外延,分别是教师教学有效率、学生学习有效果和课程资源有效用。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依据信息加工理论,首先说明了初中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总结出认可、反思和行动三阶段。接着在每一阶段结合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需求提炼出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在认可阶段,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根据数学学科逻辑设立教学目标;在反思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行为;在行动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生数学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然后依据每一阶段主要教学任务,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教学行为,作为问卷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问卷调查的流程,依据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学作用的阶段,编制了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调查问卷。在结果分析部分,先分析教师整体的有效教学水平,有效教学水平整体能够帮助学生处于反思阶段。接着通过SPSS 17.0分析得出以教师数学素养、师生互动等为主的六条关键教学行为,和以促进学生向行动阶段转化的三条教师有所欠缺的教学行为。在论文的第四部分,通过对关键有效教学行为的分类,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四条有效教学策略,分别是提升教师担当教学责任的能力;把握教学时机,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确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价值新年和从数学认知结构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推动认知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12期

2 吴立宝;王建波;曹一鸣;;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国际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2期

3 汪明;曹道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5期

4 吴立宝;曹一鸣;;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3年02期

5 于长立;户清丽;;有效教学追求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教育探索;2012年08期

6 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5期

7 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5期

8 胡志刚;李秀华;;教学最佳时机——一个有效教学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3期

9 戴风明;;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

10 屠锦红;潘洪建;;大班额“有效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娜娜;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丽娜;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书增;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江小燕;新课程下初中几何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白瑞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文光;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中美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立建;基于有效教学的初中数学复习课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春光;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谭忠选;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调查与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9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649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