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7-03-27 22:12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实践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不断为人们的学习方式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微课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课堂。微课通常是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录制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短小的视频。它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对某个重点或难点或章节系统知识、问题等的讲解,方便学生课下随时随地地点击,重复使用,也可以供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目前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展开,但是还缺少高中生物方面优质的微课和成套的资源。本文主要着重研究了高中生物微课的制作与使用的实践初步探索和经验总结,并通过问卷调查了三个地区的几所普通高中的教师对微课的应用情况。在认知负荷理论、视听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微课的完整性、讲解性、简洁性、适用性、单元整体性等制作原则,以及微课制作的四个步骤,举出了微课在新授课解惑、习题课解决重点难点、课堂小结、生物实验等5个方面的实例,得出了一些经验、体会。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微课教学后的效果调查和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使用微课教学很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学生希望抽象的高中生物知识都能够通过具体的微课表达出来。论文参考了教育部微课大赛组委会关于微课的问卷,主要对无锡、淄博、青岛等三个地市的几所普通高中的生物教师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教师对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还不是很熟练,缺少相关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同行、网络等的帮助。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是行之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的使用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加突出。教师在使用微课时不要拿来即用,要注意对现成微课的深加工,使它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微课环境下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按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微课 微课教学 高中生物 微课教学实践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91;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问题的提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1-13
  •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13-15
  • 2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5-20
  • 2.1 概念界定15-17
  • 2.2 微课教学理论基础17-18
  • 2.3 研究方法18-20
  • 3 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实践20-61
  • 3.1 微课制作原则20-21
  • 3.2 微课制作过程21-23
  • 3.3 微课教学举例与实施23-45
  • 3.4 微课教学经验体会45-61
  • 4 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实践问卷调查61-92
  • 4.1 学生问卷调查61-73
  • 4.2 教师问卷调查73-92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92-94
  • 5.1 总结与结论92-93
  • 5.2 展望与其它93-94
  • 参考文献94-96
  • 附录1 关于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的问卷调查(学生版)96-99
  • 附录2 关于高中生物微课制作应用现状的调查(教师版)99-102
  • 致谢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辩辩;;国内近五年微课研究的文献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06期

3 廖晓虹;;国内外微课教学比较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32期

4 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0期

5 顾忠良;;翻转课堂 路在脚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18期

6 胡铁生;;微课 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J];小学教学设计;2014年16期

7 陈锋娟;;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几点新认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年04期

8 胡铁生;;推进中小学微课的健康发展[J];上海教育;2014年12期

9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年04期

10 胡铁生;;全国首届微课建设与创新应用高峰论坛在佛山隆重召开[J];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实践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71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