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学小说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2:16
【摘要】:小说以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成为最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并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经由语言锻炼思维,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共同在场是语文教育的合理情态。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通常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落实得不是十分充分。2017年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炉,在课标中更加清晰、明确地表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维。因此如何让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实现真正地在场,完成对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小说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本论文立足于“具体化”理论,以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思考点,将“具体化”理论与中学小说教学对接,探讨其中的内在联系。先通过对中学小说教学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阅读态度、动机不是十分恰当,阅读行为不是十分规范,阅读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是十分灵活,教学内容不是十分精当,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等。接着以“具体化”理论为视点,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下:多数中学生喜欢以消遣式的阅读态度阅读小说,看不到“无”中蕴含的“有”;习惯于浅层次的阅读行为,听不到文本深处的“空白”回响;教师固化的教学模版遮蔽了潜藏在小说文本中的无限内涵;标准答案期待式的教学扼杀了多元化理解的可能。最后,在“具体化”理论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教师要改变学生消遣式的阅读态度,恰当利用“空白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于“空白”处驻足,从无中见到有;纠正学生浅层次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挖掘潜在要素,由浅入深地阅读小说;解读小说文本时,弱化模板意识,立足小说语言,从有限读出无限;冲破标准答案的束缚,多样化理解文本内容,由一元变为多元。通过“具体化”理论与中学小说教学的结合,以期达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33.3
【图文】:
英加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一书中,把认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度分为三种——出于消遣目的的阅读、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以及以审美态度完的阅读。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娱乐放松而阅读小说的中学生人数为 79.2读小说陶冶性情的学生不到 50%。由此可知,学生阅读小说的动机趋向娱乐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消遣、放松去选择读小说。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飞快不准确地、懒散地从事阅读活动,只是为了往前看并看看故事是怎样结束的。们寻求“大团圆结局”,作品降低为仅仅是娱乐的工具。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把文学作品当做消遣的工具,语文核心素养要求通过语文的习,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从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对阅读小说的机产生了偏差,并没有真正正确地对待小说。以娱乐的态度去阅读,只能停留了解故事情节的浅层次阅读上,无法体味到小说的深层内蕴。5.2.2 阅读行动
中学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说和“基本不读”小说的总共占比达到 60%以上,联系第 1 题、第 13 题的统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小说,而在课外并没有花时间阅读小说,对小说的喜爱只停留在了口头表达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究其原因,除了中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导致没有大量阅读时间这种客观因素外,学生对选入课本中的小说不是十分感兴趣,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不是十分足,没有掌握到阅读小说的方法。课堂上的学习无法延伸到课外,停留在口头的阅读兴趣也就无法支配学生的课外阅读行动。图 2 阅读关注点的调查
由图 3 可知,大部分中学生阅读小说采取浅层次的阅读方式,习惯于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内容、跳读(35%的学生选择此种方式),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38.9%的学生选择此种方式)以及摘录好词好句的方式(40.8%的学生选择此种方式)进行阅读。西北师范大学的靳健教授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一书中将情感行为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主要分为五个水平,主要包括:愿意、行动、批判、建构、创造等。但是从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没有进入到批判、建构、创造的水平,选择“能有选择性的精读、细读,反复品味”“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启发,并写赏析批注”以及“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我独特见解”的学生分别只占到总人数的 32.2%、27.8%和 22.2%。由此可知,就小说教学来说,语文教学目标并没有完全达成,语文教育仍需做很多努力。5.2.3 阅读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33.3
【图文】:
英加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一书中,把认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度分为三种——出于消遣目的的阅读、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以及以审美态度完的阅读。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娱乐放松而阅读小说的中学生人数为 79.2读小说陶冶性情的学生不到 50%。由此可知,学生阅读小说的动机趋向娱乐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消遣、放松去选择读小说。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飞快不准确地、懒散地从事阅读活动,只是为了往前看并看看故事是怎样结束的。们寻求“大团圆结局”,作品降低为仅仅是娱乐的工具。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把文学作品当做消遣的工具,语文核心素养要求通过语文的习,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从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对阅读小说的机产生了偏差,并没有真正正确地对待小说。以娱乐的态度去阅读,只能停留了解故事情节的浅层次阅读上,无法体味到小说的深层内蕴。5.2.2 阅读行动
中学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说和“基本不读”小说的总共占比达到 60%以上,联系第 1 题、第 13 题的统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小说,而在课外并没有花时间阅读小说,对小说的喜爱只停留在了口头表达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究其原因,除了中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导致没有大量阅读时间这种客观因素外,学生对选入课本中的小说不是十分感兴趣,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不是十分足,没有掌握到阅读小说的方法。课堂上的学习无法延伸到课外,停留在口头的阅读兴趣也就无法支配学生的课外阅读行动。图 2 阅读关注点的调查
由图 3 可知,大部分中学生阅读小说采取浅层次的阅读方式,习惯于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内容、跳读(35%的学生选择此种方式),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38.9%的学生选择此种方式)以及摘录好词好句的方式(40.8%的学生选择此种方式)进行阅读。西北师范大学的靳健教授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一书中将情感行为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主要分为五个水平,主要包括:愿意、行动、批判、建构、创造等。但是从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没有进入到批判、建构、创造的水平,选择“能有选择性的精读、细读,反复品味”“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启发,并写赏析批注”以及“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我独特见解”的学生分别只占到总人数的 32.2%、27.8%和 22.2%。由此可知,就小说教学来说,语文教学目标并没有完全达成,语文教育仍需做很多努力。5.2.3 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燕;;“虚无”四重奏——重读《祝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01期
2 张永清;;问题与思考:英伽登文论研究三十年[J];文艺研究;2011年02期
3 张玉能;;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4 陈娜;;自我放逐以证不败——《老人与海》所体现的自我放逐主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黄华侨;;英伽登的艺术存在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苏也;;论《老人与海》悲剧主题的三个层面[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7 吴含荃;;小说教学内容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06期
8 李克;;“具体化”:对文学作品意向性客体的分析——英加登现象学文学理论管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马雅玲;;小说的类型和小说教学的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02期
10 张旭曙;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存在论与现象学之关系新探[J];云梦学刊;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田雪颖;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小平;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沈
本文编号:2795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79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