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用文学地理学方法解读高中语文的地域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20-09-29 18:51
   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上,各地的经济、政治水平发展不平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板块又孕育了状貌各异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学的形成也与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但是地域文学更多的是由作家的个人生活体验、作家的个人艺术特质所形成的,而这种体验和特质的形成,往往是在依赖特定地域、文化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又有一种穿越性和穿透力,包括文学家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提升,都是远远超越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穿透了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域文学作品中,文学地理空间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而这种空间上的差异性即为地域性。新课标改革以来,强调“文本解释的多元化”的阅读理念,提倡多元化阅读,从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文本的解读也不能再是对一元论的追求。而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则为地域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这种从地理视角出发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间的互济的方法是一种探索,为地域文学作品解读提供一种新角度新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维度新思路。以人地关系为切入口进行解读的角度,以空间的角度切入,运用时空的角度结合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作品解读更为立体。本文着眼于文学地理学,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地理学方法在地域文学作品解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的绪论论述了选题的缘起及相关研究。第一章说明了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等;第二章研究了用文学地理学方法解读地域文学作品的必要性;第三章研究了地域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地理空间、地理要素(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四章分析了如何用文学地理学方法对地域文学作品的解读;第四章提出来关于教师在使用文学地理学方法解读地域文学作品时的建议。
【学位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用文学地理学方法解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学的必要性
    第一节 地域文学的解读需要
    第二节 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求
第二章 教材中地域文学作品的地理环境、地理空间、地理要素分析
    第一节 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域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与地理要素
第三章 文学地理学方法对地域文学作品的解读
    第一节 用空间分析法解读地域文学作品
    第二节 用现地研究法解读地域文学作品
    第三节 用地理意象研究法解读地域文学作品
第四章 用文学地理学方法解读地域文学作品的建议
    第一节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二节 强化教师的语文意识,凸显课程的语文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晓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论地域文学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J];美育学刊;2019年01期

2 罗时进;;地域文学研究的关键词——以清代江南为例的讨论[J];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06期

3 张振国;;我国地域文学史编写现状与古代文学教学关系探讨[J];文教资料;2012年05期

4 阿荣;;浅谈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撰特征[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5 王晓宁;;“文学评奖与地域文学发展”论坛纪要[J];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02期

6 余琪;刘保亮;;地域文学的后现代视野问题[J];小说评论;2016年06期

7 曾大兴;;地域文学研究的成绩与不足[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6年01期

8 徐雁平;;“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以明清集序为研究范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李立;;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学观念的现代性构建——以当代陕西文学创作与研究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张振国;;论安徽地域文学史的编纂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J];黄山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曾大兴;;“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A];中国书院论坛(第十辑)[C];2017年

2 曾祥书;;怎样写好地域文学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3 杜国景;;第四代贵州作家的崛起与地域文学批评的失语[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勇;;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年会小组讨论情况 第五小组举行了“当代地域文学与底层文学研究”的讨论[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任丽青;;“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阶级文学的特点[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7 钱志熙;;谢客去后的永嘉山水——从地域文学经典的角度论谢灵运温州诗风中的传承[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8 何晶;;知识分子如何介入公众媒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9 计璧瑞;;日据台湾的语言殖民和语言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雪;举起东北地域文学这杆旗[N];吉林日报;2019年

2 张为刚;一部“有温度”的地域文学研究之作[N];文艺报;2019年

3 记者 孟凌云;构建地域文学新时代的新风貌[N];吉林日报;2017年

4 郑雄;“地域文学研究”困境中的一次突围[N];中华读书报;2018年

5 蔡清辉;地域文学的经典建构[N];新华书目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孙文振;地域文学探索突出重围走向全国之路[N];中国民族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张杰;拓展地域文学的书写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8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 魏策策;地域文学不能画“地”为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曾祥书;怎样写好地域文学史[N];文艺报;2006年

10 方 越;地域文学史的开山之作[N];陕西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悦;用文学地理学方法解读高中语文的地域文学作品[D];广州大学;2018年

2 木晓攀;丽江地域文学中纳西文化形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健;论江南文学的生发[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仝芳川;苏过诗歌的地域文化特色[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王功全;宋代华亭文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林琳;辽西文化视域下的辽西文学[D];渤海大学;2012年

7 辛靖;生命困境与人性挣扎[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梅;一种底色 两种风景[D];安徽大学;2011年

9 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汤儒韬;庄亨阳文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0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30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