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古诗显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0:46
   古诗教学绝不能“平地高楼起”,必须可以清晰表达以及转移的知识开始教起。论文引入显性知识的概念,并对古诗显性知识的概念定位于陈述性知识(诗体、语言修辞、声韵节奏和常识典故)和程序性知识(知人论世、缘情于景、因声求气)。通过对古诗显性知识的教学现状测评调查及访谈,能够发现“学生对古诗显性知识的积累不足以及运用不当,教师教学模式化”的问题。紧接,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显性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古诗显性知识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教材编者设定的学习目标较高,但教材内容以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内容为主要功用,无提供足够的古诗显性知识供给学生深度学习。又有,选修教材提出的程序性方法缺乏使用条件说明,学生在具体使用时存在困难。对此,可从“课前准备-古诗解读-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提出“关注学生知识状况、关注知识的运用方法、促使对知识的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知识状况”的策略提供了“古诗显性知识评价量表”,并附上基础的量表范式。“关注知识的运用方法”的策略提供了三种方法,对应三个教学现状。其中,比较阅读法针对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积累过少及使用方法不当的问题,提供了“四象限”的分析工具。点评阅读法则是针对学生对古诗显性知识的使用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模式化的问题,提供了“布置任务型”的具体使用方法与几种范式。最后,吟咏法是针对学生古诗显性知识缺乏,运用技巧缺少的问题,提供了直观感受的两种途径。“促使对知识的深度学习”的策略中,根据古诗显性知识的特点,提供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层次”深度学习的方法。
【学位单位】:五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633.3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背景
    二、实际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分类
        (二)古诗显性知识的研究
        (三)古诗显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四、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中古诗显性知识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古诗显性知识的积累
    二、学生对古诗显性知识的运用不当
    三、教师对古诗显性知识的教学模式化
第二章 高中古诗显性知识内容及其类型
    一、古诗陈述性知识分析
        (一)导学系统中的陈述性知识分析
        (二)助学系统中的陈述性知识内容分析
    二、古诗程序性知识分析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第三章 改善高中古诗显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知识状况—课前准备的策略
        (一)显性知识评价量表的使用方法
        (二)古诗显性知识评价量表的范式
    二、关注知识的运用方法...古诗解读的策略
        (一)比较阅读法
        (二)评点阅读法
        (三)吟咏法
    三、促使对知识的深度学习——课堂中的策略
        (一)识记、理解符号表征
        (二)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思维形式
        (三)理解知识与人之间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测试试题
附录B “单元导读”的显性知识定义与内涵表—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古诗单元为例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为民;;语文课程中语文知识的理想诉求[J];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03期

2 伍远岳;杨莹莹;;知识学习视野下导学案设计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12期

3 顾之川;;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01期

4 黄厚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J];语文建设;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凯文;《唐诗别裁集》对于中学古诗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晓雨;中学语文送别诗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3 姚琴;因声求气:高中现代散文朗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4 \卓乱

本文编号:2830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30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