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0 01:38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也备受国家的关注,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近年来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身体素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要求大力普及体育活动,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以及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及内容。弹力带健力操是根据弹力带抗阻性、轻巧性、便携性、经济实用性等特点,以弹力带为器械,与基本力量的练习动作相结合,以操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抗阻与有氧相结合的锻炼形式,以期通过弹力带健力操的练习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力量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的原则、指导思想、目标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动作内容设计完成后,对弹力带健力操(自编)与《全国全民健身操舞等级规定动作》—弹力带“健身操”(国家规定推广套)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分组实验,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等对广州市聚贤中学的体育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弹力带健力操的评价调查问卷、实验前期的调查问卷以及弹力带健力操的满意度与反馈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广州市聚贤...
【文章来源】:广州体育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关于弹力带与抗阻力训练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弹力带的研究现状
2.2.2 弹力带训练方式及其特点研究现状
2.2.3 关于抗阻力训练相关研究
2.3 关于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2.4 关于弹力带健身操研究现状
2.5 我国中学阶段发展力量素质的相关研究
2.6 身体各部位力量练习手段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的内容设计
4.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前期分析
4.1.1 健身操的开展情况及中学生对健身操的认知情况分析
4.1.2 学生对力量的基本认知情况分析
4.1.3 教师与专家对学生提升量素质的需求分析
4.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
4.2.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4.2.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
4.2.3 中学生弹力带健身操内容设计的原则
4.2.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方法
4.3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内容的设计
4.3.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的基本框架设计
4.3.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内容的结构
4.3.3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的动作内容
4.3.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音乐的选择与制作
4.3.5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互动配合动作的设计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5.1.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力量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握力体重指数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抛实心球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min仰卧起坐的测试结果与对分析
5.3.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6.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6.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7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满意度与反馈分析
5.7.1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的喜爱程度分析
5.7.2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满意度分析
5.7.3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的反馈分析
5.7.4 实验后学生继续练习弹力带健力操的参与度分析
5.8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评价分析
5.8.1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成套整体效果的评价分析
5.8.2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动作内容特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5.8.3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的肯定与建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附录
附录 A 实验问卷(一)
附录 B 实验问卷(二)
附录 C 教师问卷(三)
附件 D 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 E 访谈提纲
附录 F 实验前指标的筛选表
附件 G 教学内容进度计划表
附件 H 教学内容计划进度计划表
附录 I 教案节选
附录 J 实验期间图片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427392
【文章来源】:广州体育学院广东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关于弹力带与抗阻力训练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弹力带的研究现状
2.2.2 弹力带训练方式及其特点研究现状
2.2.3 关于抗阻力训练相关研究
2.3 关于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2.4 关于弹力带健身操研究现状
2.5 我国中学阶段发展力量素质的相关研究
2.6 身体各部位力量练习手段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的内容设计
4.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前期分析
4.1.1 健身操的开展情况及中学生对健身操的认知情况分析
4.1.2 学生对力量的基本认知情况分析
4.1.3 教师与专家对学生提升量素质的需求分析
4.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
4.2.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4.2.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
4.2.3 中学生弹力带健身操内容设计的原则
4.2.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方法
4.3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内容的设计
4.3.1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的基本框架设计
4.3.2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内容的结构
4.3.3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成套的动作内容
4.3.4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音乐的选择与制作
4.3.5 中学生弹力带健力操互动配合动作的设计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5.1.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力量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握力体重指数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抛实心球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min仰卧起坐的测试结果与对分析
5.3.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耐力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指标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6.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5.6.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柔韧素质指标的平均环比增长率分析
5.7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满意度与反馈分析
5.7.1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的喜爱程度分析
5.7.2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满意度分析
5.7.3 实验后学生对弹力带健力操的反馈分析
5.7.4 实验后学生继续练习弹力带健力操的参与度分析
5.8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内容设计的评价分析
5.8.1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成套整体效果的评价分析
5.8.2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动作内容特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5.8.3 教师对弹力带健力操的肯定与建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附录
附录 A 实验问卷(一)
附录 B 实验问卷(二)
附录 C 教师问卷(三)
附件 D 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 E 访谈提纲
附录 F 实验前指标的筛选表
附件 G 教学内容进度计划表
附件 H 教学内容计划进度计划表
附录 I 教案节选
附录 J 实验期间图片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427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427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