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生物前概念的调查及其转变策略研究 ——以免疫调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3 18:15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重新确立了以学科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少而精、教学过程重实践和学业评价促发展为主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学科素养包括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素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基本任务。生物学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石,是学生灵活应用生物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容器。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被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的存在可能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亦或许会阻碍科学概念的习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作为滋养科学概念的生长点,顺应学生发展规律,顺利完成概念转变,以此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本研究建立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对概念、前概念和概念转变的定义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前概念为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揭示学生头脑中隐藏的前概念,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前概念的来源和特点,再提出四大概念转变策略:合作式... 

【文章来源】: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中生物前概念的调查及其转变策略研究 ——以免疫调节为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概念,免疫调节,免疫失调,免疫疾病


第二节《免疫调节》二次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学的应用卷的发放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万州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随机抽取的 55 名学生。问卷发放 55 份,其中回收 50 份,在 50 份中有效调查问卷有 48 份。节 《免疫调节》前概念调查结果分析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答题正确率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前概念来源的总结,可以反映有关免疫调节章节的前概念情况和学生获得前概念的途径。

柱形图,前概念


图 3 调查问卷 1-21 题前概念拥有率从前概念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附录Ⅳ)、调查问卷 1-21 题正确率柱形图(图调查问卷 1-21 题前概念拥有率柱形图(图 3)可以看出,学生前概念主要集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以及与免疫相关的疾病。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功能以及相关知识,但是在学习高中科学概念前并没有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学生对于的前概念相对较少,学生比较了解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根据前概念调查问卷生拥有的前概念有(1)皮肤不能阻止病毒进入人体;(2)唾液中不存在杀菌物质(溶菌酶);(3)粘膜上的纤毛不具有清扫异物作用;(4)免疫力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5)所有免疫力都是生来就有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合作式概念构图在中学生物迷思概念转变中的应用研究[J]. 叶佳佳,甘丽萍.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7(06)
[2]浅议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 李小刚.  学周刊. 2017(06)
[3]物理前概念转变研究文献综述[J]. 熊梅.  亚太教育. 2016(30)
[4]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习中几个误区分析[J]. 吴丹.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05)
[5]类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雷龙辉.  西部素质教育. 2015(13)
[6]我国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J]. 彭聪.  教育导刊. 2015(09)
[7]利用模型构建进行“特异性免疫”一节教学[J]. 骆霞琴,倪国祥.  生物学通报. 2015(05)
[8]基于概念转变理论的POE教学设计[J]. 王健.  生物学通报. 2015(04)
[9]知识视觉表征:知识可视化的实践途径[J]. 朱永海,张舒予.  电化教育研究. 2013(08)
[10]如何用好高中生物教材[J]. 刘东奇.  教育科学论坛. 2013(02)

硕士论文
[1]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迷思概念调查及转变策略研究[D]. 王飞.贵州师范大学 2016
[2]高中生物学“稳态”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D]. 田华颖.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高中生物教学中前概念转化的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 李明媚.天津师范大学 2015
[4]中学生物学教师视角下的前科学概念相关调查及诊断方法改良初探[D]. 李想.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认知冲突策略指导生物教学的研究[D]. 郑秀娟.扬州大学 2014
[6]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前概念的调查及教学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D]. 杨菲菲.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D]. 马春燕.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53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453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