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识读视角下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与教学启示
本文关键词:多模态识读视角下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与教学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阅读和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基于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使“以读促写”发挥最大效用,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传统的“以读促写”多数停留在“识文断字”层面,常常只关注语言读写而忽视其它模态,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阅读过程中所输入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无法在头脑中形成灵活的写作思维,因此英语写作能力便得不到更好的改善和提升。胡壮麟曾指出,以读写为主的单模态识读已不能满足人们在多媒体时代对学习的需求。为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多模态识读视角入手,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多元读写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明确指导、实景实践、批判性框定和转化实践”为指导,探究多模态化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在“以读促写”教学中,通过接触、改造和设计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创设多模态的语言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内化阅读中所输入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论文尝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改善传统英语教学中“以读促写”教学法存在的不足;第二,针对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教师如何将多元读写能力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从而更好的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第三,本写作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能给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发展带来何种启示。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以哈尔滨市某高中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该班级任课的英语老师能根据学生在平时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多元读写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词汇的建立和强化、句型的积累与使用、语篇的排篇与布局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的不同特点,从而进行多元化的“以读促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笔者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总结,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相互印证下,实验前后问卷调查和写作测试的结果表明,基于多模态识读视角下的“以读促写”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它重视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对授课方式的评价、以及影响写作的因素,这对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效果。经过统计和分析,学生关于英语写作的知识、技能、模式、和能力四个维度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教师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很多启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多模态识读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多模态教学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4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引言10-13
- 一、研究的背景10-11
- 二、研究的目的11
- 三、研究的意义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0
- 一、以读促写13-16
- (一)以读促写的定义13-14
- (二)以读促写的理论基础14-15
- (三)以读促写的国内外研究15-16
- 二、多模态与多模态识读16-19
- (一)多模态定义16
- (二)多模态识读16-17
- (三)多模态识读的理论基础17
- (四)多模态识读的国内外研究17-19
- 三、多模态视角下的以读促写19-20
- 第三章 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20-36
- 一、调查研究20-22
- (一)研究问题20
-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20
- (三)研究方法20-21
- (四)研究工具21-22
- 二、分析与讨论22-36
- (一)对问卷调查的分析22-33
- (二)写作前后测试的分析33-35
- (三)实验前后对教师的访谈35-36
- 第四章 教学案例分析36-40
- 一、多元读写能力教学模式分析36-37
- (一)明确指导36
- (二)实景实践36-37
- (三)批判性框定37
- (四)转化实践37
- 二、教学案例分析37-40
- (一)案例分析一38
- (二)案例分析二38-40
- 第五章 发现与展望40-44
- 一、主要发现40-41
- 二、多模态识读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41-42
- (一)提高教师对多元读写能力教学模式及其重要性的认识41
- (二)使用多元化、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方式41-42
-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42
- (四)创建活泼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42
- 三、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42-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 问卷调查48-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美娴;;人-机-人交流中符号模态选择及其意义整合——以多模态语篇博客网页分析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帮印;;话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3 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4 曾方本;;多模态符号整合后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兼论从语言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语篇分析转向时期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2009年06期
5 张时倩;;中外两则企业图标的多模态对比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3期
7 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6期
8 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4期
9 丁薇;;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与大学生的多元表达能力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静;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侯涛;多信息融合滤波的多模态智能控制在高速列车速度控制中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5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7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张志坚;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邵荣;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玉竹;中美报刊政治漫画的批评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4 周德英;基于多模态互动意义的公益广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蒋迪;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6 宋康利;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君艳;中国文化网主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凌霄;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平面商业广告英汉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晓倩;多模态语篇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10 葛欣;中职英语物流词汇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多模态识读视角下英语阅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与教学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6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