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近代家庭美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22:21
【摘要】: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此背景之下,近代中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一种变革的时代特征。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轨迹表现出一种从传统到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家庭教育也实现了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而作为近代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家庭美育,长期以来却鲜有人研究。本文选择以近代的家庭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家庭审美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下、在新旧文化的相互碰撞下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体系。本研究拟对近代家庭美育进行探究,希望在对该历史时期的家庭美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寄望于为我国现当代家庭美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历史经验和借鉴。笔者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搜集相关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古代传统家庭美育的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近代社会变迁和教育变革的特点及背景,对近代家庭美育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家庭美育的内容、方法、特点、目标等,阐述了近代家庭美育的转型,辩证地揭示了近代家庭美育的价值性与局限性,以期探讨出对当下家庭美育发展的现代启示。本文共分五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由、关于家庭美育以及近代审美教育的研究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设计。第二章概述近代家庭美育的发展阶段分期,考察我国家庭(族)美育的历史溯源及近代家庭美育转型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围绕近代家庭美育观念、内容、方法、特点、目标等方面分析近代家庭美育转型的阶段性分期。第三章重点对近代家庭美育的目标、主要内容、教育方法及特点四方面进行考察。第四章节以曾国藩、梁启超、丰子恺的家庭美育实例作为案例分析。第五章通过前四章的分析,对家庭美育个案进行分类定位分析,总结其在变迁与更新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价值及若干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6年11期

2 吕雯慧;;从家训看近代家庭教育中知识观的变迁[J];教育评论;2012年05期

3 夏滟洲;;“改造国民性”:梁启超美育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展[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蒋梦麟;;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J];教育;2010年07期

5 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6期

6 齐辉,胡琴娥;近代精英家庭教育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崔荣华;梁启超的家教之道[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佘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罗国萍;中国近代美育的发展[J];学术研究;1996年06期

10 刘月琴,王雨萍;试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莫小红;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季瑾;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韩丽娟;《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D];山东大学;2012年

4 邢红静;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9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7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647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