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浅论

发布时间:2017-05-11 11:00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浅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最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各异。尽管如此,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生活中,曾国藩写了大量的日记和一千多封家书,字字句句都包含了他对家人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左右邻里的谦让、照顾,可以说,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家规对后世影响巨大,几乎成为从此以后中国人为人处世最权威的教材。为此,本文立足文本,通过对曾国藩一千五百多封家书的解读,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爬梳、概括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原则、方法,深入阐述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受到的儒、墨、道等传统文化、良好的耕读家风以及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其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以《曾国藩家书》为文本,全面爬梳、概括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立德、修身、孝友、勤俭、睦邻及明理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根据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总结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德才兼备”和“知行合一”的原则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反省内求、慎独、防微杜渐等五种主要的家教方法。第五部分:从曾国藩家庭教育之立德修身、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睦邻友善、读书明理五个方面具体考察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曾国藩 家庭教育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5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10-11
  • (一)研究缘起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1-13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一)研究思路13-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15-19
  • 一、生逢乱世的时代背景的影响15-16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6
  • 三、良好家风的继承16-17
  • 四、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17-19
  • 第二章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9-33
  • 一、立德思想19-20
  • 二、修身思想20-23
  • 三、孝友思想23-26
  • (一)孝乃立家之本23-25
  • (二)身体力行兄友弟恭25-26
  • 四、勤俭思想26-28
  • (一)勤俭节约持家有道27
  • (二)崇勤耻惰和勤敬戒奢27-28
  • 五、睦邻思想28-30
  • (一)与邻为善以和为贵28-29
  • (二)团结为重互让互谅29-30
  • 六、明理思想30-33
  • (一)读书明理为君子30-31
  • (二)以“三有”治学31-33
  • 第三章 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33-39
  •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原则33-34
  • (一)德才兼备原则33
  • (二)知行合一原则33-34
  •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方法34-39
  • (一)因材施教34-35
  • (二)循循善诱35
  • (三)反省内求35-37
  • (四)慎独37
  • (五)防微杜渐37-39
  • 第四章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39-44
  • 一、修身立德以成人成才39
  • 二、以孝友促家庭和睦39-41
  • 三、以勤俭促家庭兴旺41
  • 四、以睦邻和家促家庭和谐41-42
  • 五、以读书明理促家国兴盛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艳红;;家庭教育也急需“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0年06期

2 王建坤;;从家庭教育看幼儿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3 李凯林;家庭教育的几点方法论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04期

4 ;美国的“家庭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06期

5 宗秋荣;“减负”与家庭教育的功能转换[J];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6 张广聪;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S2期

7 ;家庭教育工作在我国[J];w挛胖芸,

本文编号:357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57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