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建构

发布时间:2022-02-22 13:58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19,3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内在逻辑:教育精准扶贫是推进民族地区尽快实现脱贫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辨析
    (二)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民族地区扶贫特殊难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三)“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
四、现实困境:对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的反思
    (一) “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不够突出
    (二)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精准度不足
    (三)教育精准扶贫与民族特色的结合度低
五、路径建构:紧扣“精准”这一核心要义,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一)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
    (二)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
        第一,强化政策的设计和实施的精准性及有效性。
        第二, 树立和践行共享发展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
        第三,变“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为“精准滴灌”式的精准扶贫。
    (三)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
        第一,充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征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学科设置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精准扶贫——以长顺县智慧教育扶贫项目为例[J]. 谢治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01)
[2]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条件[J]. 肖时花,吴本健.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8(05)
[3]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要素及实现路径[J]. 段从宇,伊继东.  教育与经济. 2018(05)
[4]教育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构建[J]. 张家军,唐敏.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5)
[5]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 余应鸿.  探索. 2018(03)
[6]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内蒙古、广西为例[J]. 陈立鹏,马挺,羌洲.  民族教育研究. 2017(06)
[7]基于精准视域下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研究[J]. 李华,马静,宣芳,刘宋强.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2)
[8]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 代蕊华,于璇.  教育发展研究. 2017(07)
[9]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机理与机制创新[J]. 李祥,曾瑜,宋璞.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2)
[10]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 刘军豪,许锋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2)



本文编号:3639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639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f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