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社会生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着人的整体发展方向,更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发展和生存能力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可以为将来儿童进入学校教育和走进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父母通过正确的引导把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影响并传达给子女。家庭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教育品德、人生观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等,其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 本文旨在探索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为家庭成员正确实施家庭德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辅助。虽然家庭德育在各个国家都已经作为重要教育课题展开,但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家庭实际情况恰当实施家庭德育依然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重要职责。笔者从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出发,涉及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最新家庭德育理念,并结合笔者自身授课及育儿的真实体验和困惑对各种常见德育方法的优劣和改进方法进行评述,并为后续的德育衔接性工作进行了阐述。另外从增进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本文对德育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分析,包括诚信教育、分享教育、合作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和乐观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集中谈到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文章的最后根据以上理论阐述和方法研究给予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操作性较强的游戏策略,使家庭德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领域中,而是能更生动直接的走入到千家万户的实际家庭活动中,为更好的实施学前儿童的家庭德育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实际参考。 结论部分从当前家庭德育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和出发,阐述了后续实施家庭德育的信心和必要性,并且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对后续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了展望积极的展望。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德育 原则 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10;G7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导论9-12
-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
- 2、相关概念的界定9-10
- 3、文献综述10-11
- 4、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 第一章 国内外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现状与主要问题12-18
- (一) 儿童学前阶段的家庭德育的重要性12-14
- 1、学前阶段进行家庭德育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12-13
- 2、家庭德育为日后的学校道德教育打好坚实基础13-14
- (二) 世界其它国家德育的发展现状14
- (三) 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14-18
- 第二章 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18-25
- (一) 家长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最好的老师18-21
- 1、家长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榜样18-19
- 2、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19-20
- 3、家长应从道德情感的培养入手去促使学前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20-21
- (二)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以促进家庭德育的顺利进行21-25
- 1、亲子教育的长期性与渗透性21
- 2、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21
- 3、亲子间的无私性与信任感21-25
- 第三章 从核心德育内容入手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品质25-31
- (一) 诚信教育25
- (二) 分享教育25-26
- (三) 合作教育26-27
- (四) 爱心教育27-28
- (五) 责任教育28-29
- (六) 乐观教育29-31
- 第四章 创建和谐的大小环境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31-34
- (一) 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内部环境能帮助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31-32
- (二) 创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多与学前儿童进行心灵的对话32-33
- (三) 为学前儿童选择并营造一个好的外部大环境33-34
- 第五章 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34-40
- (一) 实施家庭德育应遵循的原则34
- (二) 家长应懂得的几项教育心理效应34-37
- (三) 创建并实施家庭德育的游戏策略37-40
- 1、转瓶子游戏38
- 2、吹乒乓球游戏38-39
- 3、搭桥游戏39-40
- 第六章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3
- 后记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兆芹;王海军;于永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师学习的个案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俊杰;汪海彬;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秦俊巧;;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刘鸣;;审美心理畸变的类化表征解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王全乐,申卫革;试析《学记》中的主体教学观[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6 赵海燕;;西方心理学理论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7 张弓;;无为而治:道家的体育课堂管理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吴颖新;;对适合高职学生特色的心理辅导模式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林园;;浅议幼儿安全隐患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年11期
10 漆明龙;论青少年情绪教育[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传燧;蒋菲;;《学记》的教师思想与教师专业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戴雅丽;;我为什么学习不好——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自我归因的特点分析与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蔡毅强;戴yP坤;;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和谐共振: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4 黄书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饶才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与管理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廖国义;;求新务实 润物无声——独具特色的隆回二中“三色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兰香;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红;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朱小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D];苏州大学;2010年
3 孙莉;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教”与“练”的有效管理[D];苏州大学;2010年
5 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6 朱颖;函数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卞良;中学生网络礼仪教育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樊茜;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李梅;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永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40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