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类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3:43

  本文关键词: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类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听障大学生 身份认同类型 学校适应


【摘要】:随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被誉为“聋之骄子”的听障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听障大学生是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的一个特殊群体,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既是个体对自身听力障碍事实和聋人文化的接纳,又是对其大学生角色的适应,这不仅影响他们学习、人际、环境适应和职业准备,也会影响其对学校的适应。 本研究采用胡雅梅编制的《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问卷》和自编的《听障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调查了三所大学300名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类型和学校适应状况,旨在探讨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类型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存在聋文化、听文化、双文化和边缘文化四种身份认同类型,各种类型之间存在差异。持双文化身份认同的听障大学生最多,聋文化身份认同次之,边缘文化身份认同的持有者最少。是否家中的独生子女和是否曾在普校就读对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类型有显著影响。 2.听障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听力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对学校适应影响不显著。对其学校适应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听障大学生的听力损失程度和是否曾在普校就读。 3.听障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受其身份认同类型的影响。认同双文化身份的听障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最好,聋文化和听文化身份认同次之,边缘文化身份认同对学校适应有不良影响。聋文化身份认同和听文化身份认同的听障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相当,听文化身份认同稍有落后,但在人际适应因子得分高于聋文化身份认同,其他各因子及总问卷上得分均是聋文化身份认同较好。边缘文化身份认同在各因子及总问卷上得分均为最低。 根据研究结果,为促进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学校适应的完善发展提出以下教育教学建议: 1.尊重聋文化的客观存在,开展聋文化研究。开展聋人文化研究,为听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双语双文化的听障教育发展,促进健听文化与听障文化的融合,缩小中国和世界聋人文化研究的差距。 2.优化教学环境,推进随班就读实践。普通教育安置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听障学生适应普通教育的学习方法和考评方式,可以扩大与健听人士交往的机会,提高沟通交流技巧,增加人际交往的成功体验;也有利于健听人士认识和了解听障人士的生理心理特点,促进健听与听障群体间的沟通。随班就读正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但在推进实践的过程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权衡教学目标、教学途径以及教学测量上的统一和差异。 3.改革聋教育课程,开展双语双文化教学实践。在聋教育课程中增加健听文化的传输,对听障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中增加手语和聋文化元素,丰富聋教育学、聋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课程,以根据聋人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提高素质过硬的聋人教师比例,使其在听障学生中发挥榜样作用并搭建起健听师生和听障师生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双语双文化的教学实践。 4.开展专门针对听障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指导和训练。学校要为听障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创设无障碍的环境设施,明确听障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方向,开设增强听障大学生职业素质和素养的训练课程,加强听障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增强人际交往技能训练,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其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文化认同,增强适应能力。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身份认同类型 学校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62;G64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9-19
  • 一、问题提出9-10
  • 二、文献综述10-19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19-23
  • 一、研究目的19
  • 二、核心概念界定19-20
  • 三、研究思路20-21
  • 四、研究假设21
  • 五、研究方法21
  • 六、研究工具21-22
  • 七、研究对象22
  • 八、统计工具22-23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23-37
  • 一、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类型的研究23-27
  • 二、听障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27-33
  • 三、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33-37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37-41
  • 一、关于听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类型37
  • 二、关于听障大学生的学校适应37-38
  • 三、关于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38
  • 四、促进听障大学生身份认同和学校适应的教学建议38-41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41-43
  • 第六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43-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录49-55
  • 致谢55-57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向东;刘慧臣;;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贺晓星;;日本“聋文化宣言”:权力政治、社会不平等与文化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3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梅芙生;;手语族与聋人文化[J];中国残疾人;2000年05期

5 李强;鲍国东;;聋人自卑心理寻源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7年02期

6 于松梅;钟玲;;美国聋人文化略观[J];中国残疾人;2007年02期

7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8 王海萍,陈晶;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成因及对策新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10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4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694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1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