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
【摘要】:通过对502名11岁城市青少年为期2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发展的稳定性及母亲教养对1年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结果发现:(1)青少年早期的内化问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男青少年相比,女青少年保持较高的内化问题水平;(2)母亲控制惩罚教养可以正向预测1年后男青少年的内化问题,母亲温情引导可以负向预测女青少年的内化问题。青少年先前的内化问题对母亲教养与其1年后内化问题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先前内化问题水平较高的男青少年而言,母亲较高的温情引导和控制惩罚教养正向预测其1年后的内化问题;对于先前内化问题水平较高的女青少年而言,母亲较多的温情引导则负向预测其1年后的内化问题。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青少年早期 内化问题 母亲教养 稳定性
【基金】: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号】:B844.2;G78
【正文快照】: 3.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所,美国费城PA 19104-6216)1问题提出内化问题(internalizing problem)实质上是指向个体心理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与外化问题相比,内化问题通常不易被他人察觉,也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却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持久隐患(Mc Leod,Weisz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亮;张国臣;谢守付;李奕;;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2 朱竹林;曹婷婷;;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3~6年级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8期
3 郑林科;;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成长影响的预测[J];心理科学;2009年05期
4 毕玉;王建平;杨智辉;王玉龙;;行为抑制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5 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王景芝;杜明颖;;父亲教养方式与高二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周路平;孔令明;;学习不良初中生应对方式、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3 贾林祥;耿晓晨;;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 王盟;刘炳伦;李仁军;王洪军;胡岱梅;李英存;王玮;原伟;;济南市某校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6期
5 马宏丽;雷美英;刘耿;陈海燕;李杰锋;蒋敏贞;李婕;李红政;;心理资本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年01期
6 王玎玎;倪杰;杨超;;衡水市80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琪;张振峰;董宏伟;王小雪;隋虹;赵振军;王丽敏;;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8 武慧多;杨健;;高师新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7期
9 任淑芳;;对未来的积极思考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年11期
10 陈陈;范洁琼;;西方教养风格理论的测量工具适用性研究——以南京和上海青少年问卷实测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罗英姿;冗思在青少年抑郁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周全;学校恐惧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芳;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区感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彩霞;小学儿童师生关系与其焦虑状况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晋丹;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策略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4 段天宇;大学生性格优势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郭永芬;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时间管理、焦虑情绪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文;高中生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洁;合肥市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李祥安;挫折应对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葛静;初中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穆苗苗;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陈乐;苗菁;冉云霞;;重庆市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3 朱李婷,刘远亮;大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王丽敏,陈晓慧,刘金芝,刘爱书,宋国力,吕杰,杨硕,赵清侠;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5 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6 王智;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7 王钢;张大均;刘衍玲;;三~五年级小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8 王军;李永超;伍毅;张怀惠;施冬青;陈志敏;杨静;;初中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养育方式相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9 魏俊彪;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杨青;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 ,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2 王伟清;叶进;陆丽红;;青少年创造方面的自卑心理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赵小云;郭成;;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7期
5 胡文勇;李慧玲;喻承甫;阮伯夫;;越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李改;王斌;马红宇;李敏;;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7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1年01期
9 吴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10 汪媛;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寇_g;;警惕儿童的心灵玷污 儿童青少年如何看待腐败现象[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2 盖笑松;兰公瑞;;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与健康上网[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郭斯萍;余仙平;;家庭因素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重要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海娇;张文新;Doran C.French;田录梅;;青少年亲子依恋、友谊质量与内化问题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罗宝珍;;浅析叛逆期青少年对电视的逆反心理[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麻城市张家畈中心学校 蔡主华 丁楚兵;“初二现象”成因及对策[N];黄冈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克冰;中国和马来西亚青少年依恋的比较[D];浙江大学;2005年
2 孙卉;青少年合作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琳;电影角色在青少年积极发展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婷;青少年个人规划与同伴特征、学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芬;青少年浪漫关系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晶晶;青少年浪漫关系倾向发展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唐冀川;青少年领导能力调查量表的编制和状况调查[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10 史朝霞;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0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80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