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系统化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新津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系统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班就读为那些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特殊学生提供了教育机会,大大提高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入学率,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资源教室应运而生,它的建立为普通学校整合与开发资源,运用资源,促进了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开展。 2001年,新津一小建立了四川省第一所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它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特殊学生不能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时隔至今,新津县有随班就读学校27个,15个随班就读学校建设有资源教室,包括有一个特教中心,十四个农村学校资源教室。新津县资源教室的建设横跨学前、初中、高中(职高),服务的学生有听障、视障、智障、脑瘫、自闭症、情绪与行为问题等障碍类型的特殊学生。 论文《四川省新津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系统化建设研究》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讨论新津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这六个方面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新津县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共融体系建设,它是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原则性的工作。在普特共融的大背景下,为了保障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满足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新津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它的自我成长机制。资源教室建设是为关注特殊儿童个性发展,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开始了特殊儿童IEP横向运作模式与IEP纵向贯通生涯发展的整合性服务体系建设。个别化教育与教学多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班就读学生在班级中接触最多是同学,班级小伙伴互助合作支持体系的建设提高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然后这些工作的开展还要得益于教师成长体系的建设。教师是在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自我成长机制建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的。资源教室支持系统的建设是资源教室其他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随班就读 资源教室 系统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6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动机12-13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13-16
- 2 文献综述16-19
- 2.1 国内资源教室建设进展的研究综述16-19
- 2.1.1 我国台湾地区资源教室建设进展16-17
- 2.1.2 我国大陆地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建设进展17-19
- 3 研究设计19-22
- 3.1 研究目的19
- 3.2 研究的意义19
- 3.3 研究对象19-20
- 3.4 研究的内容20
- 3.5 研究方法与工具20-22
- 4 新津县随班就读发展概况22-25
- 4.1 新津县教育概况22
- 4.2 新津县随班就读发展概况22-25
- 5 研究内容和成果25-80
- 5.1 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共融体系的建设25-29
- 5.1.1 学校领导层:普通学校校长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共融领导层26-28
- 5.1.2 学校教师:普通学校教师与资源教师的共融师资团队28
- 5.1.3 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学校,坚持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宗旨28-29
- 5.1.4 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同班级、同课堂的班级共融29
- 5.2 新津县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自我成长机制的建设29-45
- 5.2.1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建设初期(2001—2002)30-34
- 5.2.2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拓展期(2002—2011)34-41
- 5.2.3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成熟期(2011—2013)41-45
- 5.3 特殊儿童个别化阶段性横向运作与生涯发展纵向贯通的整合性服务体系的建设45-63
- 5.3.1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横向运作模式47-60
- 5.3.2 特殊学生的纵向贯通生涯发展中的个别化教育60-63
- 5.4 建立随班就读小伙伴互助合作体系63-68
- 5.5 新津县随班就读学校教师成长体系建设68-73
- 5.5.1 新津县资源教师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成长68-72
- 5.5.2 津县随班就读学科教师的培训72-73
- 5.6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73-80
- 5.6.1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行政支持保障体系建设73-75
- 5.6.2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专业技术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75-76
- 5.6.3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学校支持保障体系建设76-77
- 5.6.4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班级支持保障体系建设77-78
- 5.6.5 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家庭与社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78-80
- 6 讨论与建议80-86
- 6.1 讨论80-84
- 6.2 建议84-85
- 6.3 研究局限85-86
- 参考文献86-89
- 附件 A89-90
- 附件 B90-91
- 附件 C91-93
- 附件 D93-101
- 附件 E101-102
- 研究生期间个人研究成果102-103
- 致谢10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贤艳;吴淑娴;;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性决定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2 王颖萍;;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童心刚;;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杨晨;胡国庆;陈梦思;;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程凤玲;;对《颜氏家训》中语文教育思想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曹长德;;论教育评价的副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7 陈钧;;民族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刘青凤;;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转变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冯常荣;;文学素养在理工科大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王琨;张淑芳;赵志天;;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伟;;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棠湖中学“三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南卷)[C];2012年
2 雷小生;;用改革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育人理念的嬗变[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史建福;;“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模式[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5 李福军;周云;;试论孔子善于施教思想与“以人为本”[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钟铧;;浅谈小学英语学习的走校制[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张迎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方法策略[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冯远洪;;通信产业战略转型背景下的通信高职人才培养初探[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宗晓;雷建云;;浅谈80/20法则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李红;;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形式及内容的初步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蕾;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7 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郑自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恺;基于DEA和多元智能的教育信息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远芳;运用认知方法网络结构图对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的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娟;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sノ
本文编号:801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80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