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研究:A校的个案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研究:A校的个案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本科生 生活适应 学术适应 文化适应
【摘要】:少数民族本科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在适应以汉族为主体的异质环境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研究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以探究其在受到政策扶助的情景下,个体成长与文化认同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根据已有研究,生活适应是个体为了维持与物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改变自己行为的一种连续性的历程;学术适应指的是学习主体积极主动调整,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过程;文化适应指的是在新文化环境中所发生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等的改变过程。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且文化理论中文化休克、文化中断和文化变迁理论等都较为成熟,但是对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本科生的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的经验研究有待加强。另外,肯定性政策(Affirmative Policy)是指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消除对少数民族和妇女等不利群体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的歧视,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我国的肯定性政策被称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和补偿。为探究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情况,研究员对个案学校A校立意抽样的15名少数民族本科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获取了丰富的访谈数据,并且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研究员在Nvivo软件中对材料内容和编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节点层次、材料信息表和矩形式树状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本科生生活、学术与文化适应过程中,“自然环境适应”、“生活环境适应”、“同学关系”、“学习能力差”、“学习内容太难”、“民族文化障碍”和“民族认同感”等子节点,最为受访学生所关注。通过对各节点进行按项编码制图,可以看出该节点在材料来源中的分布情况。对材料来源进行按节点编码制图,则可对不同材料进行具体个案分析。研究员对编码材料来源进行皮尔逊(Pearson)系数分析,发现各访谈材料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访谈具有研究必要的信度。研究员对访谈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分析发现:在生活方面,大部分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对“异质”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宗教信仰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在学术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学习语言、课堂环境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民族认同感,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有限的,并且进入异质的文化环境中,逐渐熟悉“他文化”,这种自我民族文化意识因各种原因有所增强。基于如上研究,为帮助少数民族本科生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学习和文化,更好地成长,大学需要精准救济以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注重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并给予学习指导帮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以更好地进行文化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本科生 生活适应 学术适应 文化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55.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导论10-24
- (一) 问题提出10-11
- (二) 研究价值11-12
- 1. 理论意义11
- 2. 实践意义11-12
- (三) 概念界定12-14
- 1. 生活适应12
- 2. 学术适应12-13
- 3. 文化适应13-14
- (四) 研究设计与实施14-24
- 1. 研究框架14-15
- 2. 研究方法15-17
- 3. 研究工具17-20
- 4. 研究实施20-22
- 5. 研究伦理22-24
- 一、文献综述24-38
- (一) 生活适应24-25
- (二) 学术适应25-26
- (三) 文化适应26-31
- (四) 肯定性政策31-38
- 1. 国内肯定性政策31-34
- 2. 美国肯定性政策34-38
- 二、数据编码38-47
- (一) 编码分析38-40
- (二) 编码图示40-42
- (三) 聚类分析42-47
- 三、文本分析47-63
- (一) 生活适应47-51
- (二) 学术适应51-57
- (三) 文化适应57-63
- 四、结论、建议与反思63-71
- (一) 研究结论63-65
- (二) 政策建议65-69
- 1. 精准救济以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65-66
- 2.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66-67
- 3. 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并给予学习指导帮扶67-68
- 4.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68-69
- (三) 研究反思69-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175-77
- 附录2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康隆;论文化适应[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高剑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与适应[J];教育评论;2007年06期
3 李萍;孙芳萍;;跨文化适应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4 赵润彬;;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适应——基于剑川白族地区的田野调查[J];改革与开放;2010年04期
5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年04期
6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5期
8 金风华;;农村女大学生城市文化适应的测量研究——沪、杭、婺三市9名农村女大学生的访谈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02期
9 陈国明;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年01期
10 刘立伟;;在昆留学生文化适应应激成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逊;数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国人新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杨燕;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D];重庆大学;2011年
2 董会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金安;在日中国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实证考察[D];湖南大学;2013年
4 李营;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佳鹏;上海市新疆中职班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朱艳霄;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
7 丁方超;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调g敫霭阜治鯷D];复旦大学;2014年
8 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温振华;跨文化适应的逆向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10 翁智佑;在兰泰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07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80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