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9-08 00:05
本文关键词: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及当代价值
【摘要】: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但资料表明,我国有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到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所以,家长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教育关怀是阿德勒从事心理研究的一个动力,因为人格也是教育关注的核心。他对个体人格的关注,对教育极具启发或有直接影响。所以,通过学习研究阿德勒的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笔者将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来对阿德勒的教育观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介绍了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的四项理论分别是追求优越感、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以及创造性自我。文章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目的与特征,归纳了家庭教育的四条路径,分析了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特色。本文最后重点归纳总结了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家庭教育 启示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3
- 第三节 研究意义13-14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的理论16-24
- 第一节 追求优越感的理论16-18
- 一、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16-17
- 二、追求优越感的引导17-18
- 第二节 自卑与补偿理论18-21
- 第三节 社会兴趣理论21-22
- 一、社会兴趣理论的提出21-22
- 二、社会兴趣的本质与内容22
- 第四节 创造性自我理论22-24
- 第三章 家庭教育的任务与特征24-32
-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任务24-28
- 一、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4-25
- 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25-26
- 三、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风格26-27
- 四、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27-28
-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特征28-32
- 一、家庭教育的长期性28-29
- 二、家庭教育的全面性29-30
- 三、家庭教育的个体差异性30-31
- 四、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31-32
- 第四章 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32-39
- 第一节 母亲对儿童的人格教育32-33
- 第二节 父亲对儿童的人格教育33-34
- 第三节 家庭格局对儿童的影响34-35
- 第四节 问题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35-39
- 第五章 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内容39-45
- 第一节 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39-40
- 第二节 重视心理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40-41
- 第三节 强调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41-43
- 第四节 重视培育儿童的合作性43-45
- 第六章 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45-54
- 第一节 重视早期家庭教养方式,,避免问题儿童的产生45-46
- 第二节 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46-47
- 第三节 重视父母对儿童的人格教育47-49
- 第四节 家庭排行格局影响儿童的性格与成长49-51
- 第五节 重视对儿童合作能力和社会兴趣的培养51-52
- 第六节 引导儿童超越自卑、追求卓越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学勇;;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启示[J];前沿;2012年01期
2 冯芳;刘晶波;;阿德勒社会性教育理论对我国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启示[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满忠坤;赵鹏程;;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早期教育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5期
4 桑青松;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04期
5 曾凡林 ,张玮 ,张增修;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5期
6 王益文 ,张文新 ,纪林芹 ,侯逾璋;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4期
7 汪新建;一种特定的生活风格——阿德勒关于神经症的解释和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1年01期
8 刘红;阿德勒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1999年09期
10 胡苏平;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教育与治疗[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12期
本文编号:810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81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