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本文关键词: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摘要】:戊戌时期日益高涨的新民舆论,不仅成为维新变法的推动力,而且促进了以造就新民为目标的近代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科普书籍、报刊、学会、科技小说和直接的器物接触等手段,开始全面而深入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沿袭已久的传统观念,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破除了民众积习已久的陋习,冲击了封建迷信,有效地发挥了近代社会教育的功能。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近代 科学技术 社会教育 新民
【基金】: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科研项目“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变迁研究”(编号NY21002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77;K25
【正文快照】: 科学技术是近代中国人改造社会的强大助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学习西方的“长技”就是一个科学不断渗透中国、逐步改变中国人固有价值观的过程。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学习西技发展中国的军工、民用事业的同时,就注意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使科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侯杰;傅懿;;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玲;试论“官督商办”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启动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刘晨;刘平;;李昭寿平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8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9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效霞;;林则徐:死时大喊“星斗南”[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2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4 汤仁泽;;“革命言论之枢纽”——《苏报》[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5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6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景泉;;略论民初政治生态与同盟会的改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9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U,
本文编号:890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89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