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及其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30 12:24
【摘要】: 从汉语句子话题链的研究看,“话题链通常是句子”的观点还有待细化。首先,多数话题链的定义(话题链是共享话题的系列小句)(曹逢甫1979/1995;石定栩1992)没有规定话题链的语义界限,影响了“话题链通常是句子”的看法。其次,依据句号来认定“话题链通常是句子”(李文丹2005;王建国2007)又缺乏客观性。据此,本论文提出主要研究问题——如何认定汉语句子话题链。 论文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定性方法,借助篇章语言学以及认知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所涉及到的主要难题进行描写和解释性研究。主要语料来自以往文献中所使用过的例证以及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为了解决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问题,论文首先引入情节(episode)概念,从语义视角对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范围作出初步限制。即汉语句子话题链,必须在同一情节内认定,且链中不允许多次显性出现同指名词话题形式。 之后,论文借鉴英语并接句(conjoined clauses)和并置句群(juxtaposed sentences)的研究成果,对汉语句子话题链进行识别。这样做的依据有二:首先,许多学者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汉语话题链中的小句之间具有并接关系。其次,以名词、代名词或零形式充当共享话题的英语小句群,如果具有并接关系,则构成英语句子;而如果具有并置关系,则构成英语句群。根据人类认知具有普遍性(沈家煊1998)的观点,本论文以为,汉语句子话题链可以借助英语并接句的认知特征进行识别。也就是说,共享话题的汉语小句群,也可以分为并接关系,和并置关系。如果共享话题的汉语小句群具备并接关系,则可认定为句子话题链;如果共享话题的汉语小句群具备并置关系时,则认定为并置句群式话题链。 在综合考虑句法、语用、认知、语义等特征后,论文就以零形式链接的小句群、显性出现一次同指话题形式的小句群和多次显性出现同指话题形式的小句群,可否认定为句子话题链进行逐一排查,并对汉语句子话题链作出认定:首先,汉语句子话题链,必须在同一个情节内认定。其次,句子话题链的链首有一个共享的显性(可带话题标记)或隐性话题形式,通常句子话题链中不会多次显性出现同指话题形式。如果多次显性出现同指话题形式,则该小句群一般认定为共享话题的并置句群式话题链。但是,如果多次显性出现的同指代名词话题形式,不具备某种特殊的语用或认知效果,则仍视为句子话题链。 为了对汉语句子话题链作出更准确的识别,论文还就存现小句是否为句子话题链中一环、句子话题链中可否存在插入成分和显性连接词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本论文认为,只有当存现小句的话题被随后小句共享时,才可视为句子话题链。如果存现小句只是引入一个新名词,而且这个被引入的新名词,做了随后小句的共享话题时,则此类存现小句,不可视为句子话题链中一环。汉语句子话题链中允许有插入成分,但所插入的成分在语义上必须与话题链,存在紧密关系,句法上也应该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并且可以与链中其他小句并接起来做一次性处理。句子话题链中可以存在显性连接词,但这些显性连接词只对并接命题的理解起作用,是说话人提示听话人把句子话题链做并接处理的明示言语方式,以求最佳关联得到传递。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 本论文选择汉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说,可以丰富汉语话题链和汉语句子研究领域;从实践上说,对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具体而言,如果句子话题链可以得到识别,则可以据此进一步规范汉语句号、逗号和分号的使用,这将丰富语言规范研究领域。其次,如果这些点号可以得以规范,这将帮助受众更清晰地理解汉语流水句的层级关系,同时还能使汉语句子的歧义表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避免。这不仅可以充实汉语句子研究领域,对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最后,对汉语教学也有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母语教学、双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当然,本论文同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论文只探讨了叙事篇章中句子话题链的认定,没有对其他文体的语料进行分析。2、从符号学视角看,话题实质上就是一种符号,而话题链即是符号在篇章中的运用。但论文并没有从符号学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也间接地导致在论述句子话题链对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意义时不够充分。3、因为汉语句号和逗号的使用太具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有时就很难识别出一个句子是并接句,还是并置句群,这也许会影响对某些句子话题链的认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46
本文编号:2468760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晨;英语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在篇章连贯方面的常见偏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周国正;书面语篇的主题串连与省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屈承熹;;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定义及其地位[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宣维;语篇主题系统[D];北京大学;2001年
2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8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46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