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来说”的多角度考察

发布时间:2019-05-05 17:36
【摘要】: 本文首先全面考察了“来说”的语法化过程,分析了“来说”语法化的机制,“来说”的语法化受形式和意义的影响。其次在句法方面,主要分析了“来说”的词性,讨论了可以和“来说”搭配的“X”的词性,“X”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和介词。在语义方面,分析了“来说”和“X”搭配的语义功能,然后讨论了“Y”的成分以及“X+Y+来说”的句法位置,“X+Y+来说”可以作插入语、状语、定语和宾语。在语用方面,“来说”有话题标记功能和话题化功能,“来说”作为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主要是作为阐释标记语和对照标记语,“来说”还有衔接功能,它既可以在句子内部衔接,也可以在句子之间起衔接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从语言事实入手,利用语法化理论分析“来说”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并利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全面分析了“来说”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点。 希望本文能对汉语语法的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Abstract]: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speaking", and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speaking".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peaking" is influenced by the form and meaning. Secondly, in the aspect of syntax,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art of speech of "Tou" and discusses the part of speech of "X" which can be collocated with "Tou". "X" can be a noun, adjective, verb and preposition. In terms of semantics, the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 collocation of "say" and "X"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composition of "Y" and the syntactic position of "X Y" are discussed. "X Y" can be used as an insertion, adverbial, attributive and object. In the aspect of pragmatics, "speaking" has topic marker function and topic function, "speaking" is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marker, mainly as explanatory marker and contrast marker, "speaking" also has cohesive function. It can not only link up within a sentence, but also play a cohesive role between sentences. In a word, we use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nguistic facts, and analyze the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speaking"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hree planes. I hope this paper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Noumenon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麻彩霞;;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3 B.Heine;T.Kuteva;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4 林有苗;;《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5 E.van Gelderen;周流溪;杨成虎;;《语法化所体现的经济原则》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6 李明;;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7 饶立平;;浅析语法化的单向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8期

8 刘进;;语法化理论综述[J];殷都学刊;2006年01期

9 赵彦春;王娟;;透过语法化现象看语法机制的自主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谢渊;;“ところ”的语法化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郭生;在突破口上[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3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丽娜;分句结合方式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青青;“来说”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学;2009年

4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青宇;语用充实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裴锦隆;《现代汉语词典》对介词语法化过程相关的词汇语义现象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月萍;论“可是”[D];河南大学;2010年

8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代瑜;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副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9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469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