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汉语中有很多的多义词,其中一些多义词义项众多,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是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选取现代汉语常用词“点”“线”“面”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统计和筛选了数据库中大量真实语料,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特征分析、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点”“线”“面”的义项梳理,分析“点”“线”“面”的语义演变和引申路径,并对“点”“线”“面”的义项使用情况进行共时的对比,分析对外教学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点”“线”“面”时出现的偏误,以及偏误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最后尝试着结合语素教学提出类似“点”“线”“面”的多义词语的教学建议和策略。全文共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章。首先为绪论部分,在此部分我们讨论了选题的价值与意义,还综述了前人的词义研究成果、语素教学研究成果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参考了大量的义项引申研究的实例为我们更好的揭示本文研究内容积累经验。然后对本文的“从描写到对比再到解释”的研究思路和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解说。第一章为论文的重点,分别梳理概括“点”“线”“面”的词义引申路径。我们将其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是“点”“线”“面”的词义引申认知分析,每一部分都分为名词义项、动词义项、量词义项模式进行描写和分析。首先我们对“点”“线”“面”运用字形分析法将本义进行溯源。我们发现其本义都是个具体的实体名词。然后循着人类认知的过程解释其引申的路径,结果表明它们都引申出了抽象名词义项、动词,并且都在空间特征上引申出了量词义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虚化。第二章在第一章对“点”“线”“面”进行词义引申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点”“线”“面”词义引申的认知理据对其组合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涉及“点”“线”“面”作为量词对名词的选择情况和“在这一X上”结构中“点”“面”出现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名词与量词“点”“线”“面”组合受其语义中空间特征的限制,与“点”“线”“面”的原型语义范畴的空间特征要匹配,其中用于事项的量词“点”的使用还与“点”所具有的“小”的语义特征和表谦虚的文化心理有关。一般说“在这一点上”不说“在这一(方)面上”,与表“方面或部分”义项的引申过程中人们的空间认知特征有关。第三章建立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运用检索中介语语料库方法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出现的偏误实例,然后进行整理,选取“点”“线”“面”的语义偏误进行分析。这些偏误真实的反映出由于学生对原型词义特征,以及义项引申规律掌握不明,从而获得的感知和信息就不准确,最后导致在实际使用时出现混乱。第四章中在“点”“线”“面”的语素教学讨论时,我们从《汉语水平大纲》和课本中的“点”“线”“面”作为语素的参构词出发,分析各参构词语义,发现在初级阶段多义语素的若干义项就已经出现。通过调查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学生在初级阶段就做好了语素教学的准备。最后以“点”“线”“面”为例,绘制“点”“线”“面”的参构词多义语素的语义网络。提出可以利用多义语素的语义网络辅助语素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利用语素义推知词义。经过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类似“点”“线”“面”的多义语素,我们一要明晰其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引申方式,二要辨别其义项之间的语用和语义差异,三要掌握运用语义网络推知新词词义的方法,只有掌握好每个语素的语素义和特点,才能快速和大量的学习汉语词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兰朋;;词义引申研究概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高守纲;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J];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02期
3 高守纲;试论词义引申的两种相反趋势[J];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05期
4 叶复兴;古词义引申规律分析[J];岳阳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5 李志高;词义引申的途径[J];抚州师专学报;1989年03期
6 陈荣岚;词义引申新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郭攀;词义引申的方式、类型、规律混乱状态试辨[J];郧阳师专学报;1990年02期
8 白兆麟;词义引申及引申推义[J];古汉语研究;1991年04期
9 杨振兰;从词的形象色彩看词义引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叶复兴;词义引申的层次性[J];岳阳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建军;;辐射引申源头的多元性及其失察之流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北 周梅;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燕;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视角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欢;《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曾振;论词义的理解与选择[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袁自立;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道”词义引申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5 周曦;先秦“经”的词义引申及其文化内涵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晓宇;俄汉语多义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7 侯金旭;“点”“线”“面”的词义引申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燕青;《段注》词义引申系统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淑华;今文《尚书》词义引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刘盛婕;“理”的词义引申与其文化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475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47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