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下詈语失詈的语用功能探析
发布时间:2021-01-03 20:31
詈语指的是用于表达说话者情感的粗鲁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研究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该文旨在考查詈语失詈这一语言现象和语用特征。研究发现,詈语失詈现象不仅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而且受到网络使用及社会交往的影响。
【文章来源】:海外英语. 2020年21期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1 背景
2 詈语失詈
2.1 变体形式多样化
2.2 意义虚化
2.3 词性的积极化
3 詈语失詈的特点
3.1 认同范围的广泛性
3.2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3.3 网络媒介的助推
4 詈语失詈现象的语用分析
4.1 情感功能
4.2 调节功能
5 对外汉语教学中詈语的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詈语失詈的语用探析[J]. 焦恩红.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01)
[2]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J]. 全美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3)
[3]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J]. 张彤霞. 大众文艺. 2010(07)
[4]语用学视角下的骂詈言语行为类型研究[J]. 康灿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5]英语无“脏话”?——关于我国英语教材的一点思考[J]. 祝四清. 云梦学刊. 2003(04)
[6]《金瓶梅》中詈语的文化蕴含与明代市民文化[J]. 刘文婷.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7]要不要学点“骂人话”[J]. 宋玉柱. 汉语学习. 1999(03)
[8]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 胡士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3)
[9]汉语詈词浅议[J]. 刘福根. 汉语学习. 1997(03)
本文编号:2955443
【文章来源】:海外英语. 2020年21期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1 背景
2 詈语失詈
2.1 变体形式多样化
2.2 意义虚化
2.3 词性的积极化
3 詈语失詈的特点
3.1 认同范围的广泛性
3.2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3.3 网络媒介的助推
4 詈语失詈现象的语用分析
4.1 情感功能
4.2 调节功能
5 对外汉语教学中詈语的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詈语失詈的语用探析[J]. 焦恩红.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01)
[2]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J]. 全美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3)
[3]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J]. 张彤霞. 大众文艺. 2010(07)
[4]语用学视角下的骂詈言语行为类型研究[J]. 康灿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5]英语无“脏话”?——关于我国英语教材的一点思考[J]. 祝四清. 云梦学刊. 2003(04)
[6]《金瓶梅》中詈语的文化蕴含与明代市民文化[J]. 刘文婷.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7]要不要学点“骂人话”[J]. 宋玉柱. 汉语学习. 1999(03)
[8]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 胡士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03)
[9]汉语詈词浅议[J]. 刘福根. 汉语学习. 1997(03)
本文编号:2955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95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