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向、朝、往”的对比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11:45
虚词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介词作为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句法关系的构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介词语义虚、用法灵活,给留学生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不少困难。语义相近的介词,相似度较高,更难进行明确的区分。本文选择常用的方向类介词“向、朝、往”进行分析,以期帮助留学生准确的掌握介词的用法,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由来、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同时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也展开了相关说明。第二章,在明确界定本文研究范围的前提下,笔者先从古代汉语的层面上,对“向、朝、往”的语义来源进行简单的梳理。其次,对其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进行逐个的探讨。最后,以三个平面为基础,将“向、朝、往”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的异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相关本体知识。第三章主要是关于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运用语料调查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问卷访谈互补充”的形式,对南昌大学的留学生进行语料调查,并统计出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使用“向、朝、往”的偏误情况。最后,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相关语料,对留学生的偏误进行分类和描写。第四章主要针对偏误...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3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各题型偏误率汇总??由图3.?3可知,无论哪个题型,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偏误率最高,随着水平??的提高,偏误率逐渐下降
?第3章留学生使用“向、朝、往”的偏误调查???90,0%??80.0%??7u〇:?^??6?0.0'X*??〇%?m?hb?_初级水平??E?I?i|?11?i??m?M?_?1%?I?n??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排序题??图3.?3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各题型偏误率汇总??由图3.?3可知,无论哪个题型,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偏误率最高,随着水平??的提高,偏误率逐渐下降。这说明学习的越深入,对“向、朝、往”的掌握度??就越高,这不仅是因为留学生对介词本身的用法有所学习,还对汉语中的词汇??和语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容易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另外,在排序题中??的偏误率下降的趋势最明显,说明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对“向、朝、往”的语序??知识掌握的较好,受到英语语序的影响也最校??70.0%??<■>〇.〇???50.0%??40.0%?45-8%?4-6.8'Jb?44,奶:.??今?〇?-I???-?-?????????丨丨?jOj'?\乂、 ̄I ̄??20.0%??10.0%??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排序题??图3.?4留学生各个题型的总偏误率??33??
?第3章留学生使用‘‘向、朝、往”的偏误调查???根据图3.?4反映,多选题的偏误率最高,达到了?65.?1%,单选题、判断题和??排序题相差不大,偏误率基本持平。多选题主要考察“向、朝、往”的替换用??法,可见这部分的知识点是留学生偏误的重灾区。在问卷调查中排序题比较简??单,但在总偏误率中也达到了?45%左右,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是初级和初级向中??级过渡的留学生。??以下是不同水平的留学生的答题情况:??表3.?5?26名初级水平留学生问卷偏误率统计??问题编号?主要考点?错误数?错误率??1?‘‘向”+指向对象?10?38.5%???2?“往”和“向’’做补语的区另IJ?16?61.?5%???3?“朝”?+静态方向?15?57.7%??4?“往”和“向”做补语的区另ij?20?76.?9%???5?“往”?+回的特殊用法?17?65.?4%???6?“向”?+来源对象?9?34.?6%??单选题总计???87?55.?8%???1?“向、朝、往”表具体方向?18?69.2%???2?“朝、往”?+抽象程度?22?84.?6%???3?“向、朝”?+指向对象+身体动作?17?65.4%??4?“向、往”做补语的替换情况?17?65.?4%??5?“向、朝、往”?+?“看”义动词?21?80.8%???6?“向、朝”?+抽象动作方向?23?88.5%???7?“向、朝、往?”?+方向+V+了?+—?24?9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方向介词“向、朝、往”的偏误调查和分析[J]. 吴剑锋,齐藤奈绪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03)
[2]介词“朝、向、往”的句法语义比较研究[J]. 张琪. 文教资料. 2014(03)
[3]“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J]. 马梅玉.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2)
[4]状位“往/向”差异性考察[J]. 李向农,余敏. 汉语学报. 2013(03)
[5]试论“向”的几个特殊用法[J]. 王用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6]“向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 魏金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7]介词“向”和“往”的图式差异考察[J]. 陈晓蕾. 海外华文教育. 2012(04)
[8]“往”的语法化进程及相关问题[J]. 刘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9]“往+NP+VP”、“V+往+NP”的认知语义类型及阐释[J]. 马梅玉. 殷都学刊. 2011(01)
[10]介词“向”和“向着”[J]. 程李华. 语文学刊. 2010(20)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D]. 李沛.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汉语“向、往、朝”比较研究及泰国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 田武天(YOKKHAW SOMWANG).江西师范大学 2016
[2]“往+A+里+V”格式及其相关格式考察研究[D]. 袁欣.北京语言大学 2008
[3]介词“对/向”+O+V的替换研究[D]. 吉庆波.沈阳师范大学 2007
[4]介词“朝”、“对”的可替换性研究[D]. 王立燕.山东师范大学 2005
[5]介词“向”的句法语义考察[D]. 柯润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11380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3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各题型偏误率汇总??由图3.?3可知,无论哪个题型,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偏误率最高,随着水平??的提高,偏误率逐渐下降
?第3章留学生使用“向、朝、往”的偏误调查???90,0%??80.0%??7u〇:?^??6?0.0'X*??〇%?m?hb?_初级水平??E?I?i|?11?i??m?M?_?1%?I?n??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排序题??图3.?3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各题型偏误率汇总??由图3.?3可知,无论哪个题型,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偏误率最高,随着水平??的提高,偏误率逐渐下降。这说明学习的越深入,对“向、朝、往”的掌握度??就越高,这不仅是因为留学生对介词本身的用法有所学习,还对汉语中的词汇??和语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容易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另外,在排序题中??的偏误率下降的趋势最明显,说明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对“向、朝、往”的语序??知识掌握的较好,受到英语语序的影响也最校??70.0%??<■>〇.〇???50.0%??40.0%?45-8%?4-6.8'Jb?44,奶:.??今?〇?-I???-?-?????????丨丨?jOj'?\乂、 ̄I ̄??20.0%??10.0%??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排序题??图3.?4留学生各个题型的总偏误率??33??
?第3章留学生使用‘‘向、朝、往”的偏误调查???根据图3.?4反映,多选题的偏误率最高,达到了?65.?1%,单选题、判断题和??排序题相差不大,偏误率基本持平。多选题主要考察“向、朝、往”的替换用??法,可见这部分的知识点是留学生偏误的重灾区。在问卷调查中排序题比较简??单,但在总偏误率中也达到了?45%左右,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是初级和初级向中??级过渡的留学生。??以下是不同水平的留学生的答题情况:??表3.?5?26名初级水平留学生问卷偏误率统计??问题编号?主要考点?错误数?错误率??1?‘‘向”+指向对象?10?38.5%???2?“往”和“向’’做补语的区另IJ?16?61.?5%???3?“朝”?+静态方向?15?57.7%??4?“往”和“向”做补语的区另ij?20?76.?9%???5?“往”?+回的特殊用法?17?65.?4%???6?“向”?+来源对象?9?34.?6%??单选题总计???87?55.?8%???1?“向、朝、往”表具体方向?18?69.2%???2?“朝、往”?+抽象程度?22?84.?6%???3?“向、朝”?+指向对象+身体动作?17?65.4%??4?“向、往”做补语的替换情况?17?65.?4%??5?“向、朝、往”?+?“看”义动词?21?80.8%???6?“向、朝”?+抽象动作方向?23?88.5%???7?“向、朝、往?”?+方向+V+了?+—?24?9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方向介词“向、朝、往”的偏误调查和分析[J]. 吴剑锋,齐藤奈绪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03)
[2]介词“朝、向、往”的句法语义比较研究[J]. 张琪. 文教资料. 2014(03)
[3]“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J]. 马梅玉.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2)
[4]状位“往/向”差异性考察[J]. 李向农,余敏. 汉语学报. 2013(03)
[5]试论“向”的几个特殊用法[J]. 王用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6]“向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 魏金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7]介词“向”和“往”的图式差异考察[J]. 陈晓蕾. 海外华文教育. 2012(04)
[8]“往”的语法化进程及相关问题[J]. 刘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9]“往+NP+VP”、“V+往+NP”的认知语义类型及阐释[J]. 马梅玉. 殷都学刊. 2011(01)
[10]介词“向”和“向着”[J]. 程李华. 语文学刊. 2010(20)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向”字句研究[D]. 李沛.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汉语“向、往、朝”比较研究及泰国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 田武天(YOKKHAW SOMWANG).江西师范大学 2016
[2]“往+A+里+V”格式及其相关格式考察研究[D]. 袁欣.北京语言大学 2008
[3]介词“对/向”+O+V的替换研究[D]. 吉庆波.沈阳师范大学 2007
[4]介词“朝”、“对”的可替换性研究[D]. 王立燕.山东师范大学 2005
[5]介词“向”的句法语义考察[D]. 柯润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11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11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