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的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16:33
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攻克点之一。本文首先调查《发展汉语》教材中形容词转类现象的现状,以及学习者理解与运用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的情况;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最后寻找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处理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的教学问题及语言文化沟通问题。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分别说明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为调查情况,介绍了《发展汉语》中发生转类现象的形容词类型,以及汉语学习者理解与运用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语料情况。第三章为问题成因,分析了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从教材、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探究。第四章为策略建议,介绍了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的相关教学策略。第五章为总结,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发现以及不足之处。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转类的界定
1.2.2 转类现象的理论研究
1.2.3 转类现象的教学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形容词转类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调查
2.1 调查情况
2.1.1 语料来源以及特殊情况说明
2.1.2 语料调查结果
2.1.3 问卷设计以及调查结果
2.2 偏误类型
2.2.1 错序误用
2.2.2 误加误减
第3章 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教材编写的问题
3.1.1 版块上的低重视
3.1.2 解析上的低重视
3.2 教师教学的问题
3.2.1 现象认识不具体
3.2.2 教学效能感不高
3.3 学生学习的问题
3.3.1 语言负迁移
3.3.2 学习策略不当
第4章 形容词转类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4.1 完善教材编撰
4.1.1 词类标注标准化
4.1.2 现象注解合理化
4.1.3 吸收借鉴成熟的理论
4.2 教师完备教学
4.2.1 重视教案的编写
4.2.2 归纳转类现象的特征
4.2.3 创新教学的方法
4.3 学生重视学习
4.3.1 掌握学习规律
4.3.2 强化阅读训练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形容词的考察统计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词类超常活用及典型性探讨[J]. 廖光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影响与教学构建研究[J]. 周佳佳. 高教学刊. 2018(24)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 安亚伦,段世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06)
[4]试论当代汉语名转形词义变异的过程及促发机制[J]. 刘伟. 国际汉语学报. 2017(02)
[5]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J]. 郭伏良,张虹. 汉字文化. 2016(05)
[6]汉语词类的主观性[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05)
[7]翻译适应选择论下《内经》转品辞格英译探析[J]. 袁谧,姚欣.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5)
[8]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转喻认知研究[J]. 曹斌,曾倩.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7)
[9]“活用”词性转品——现代诗语修辞研究之三[J]. 陈仲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J]. 方梅. 当代修辞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 许红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 廖光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形容词活用今译模式及其事实性验察[D]. 丁丽娜.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对外汉语词类活用教学方法探究[D]. 包玉娇.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 王荣亚.温州大学 2016
[4]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词汇问题的分析研究[D]. 吴日娜.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5]词类转变与辞书编纂[D]. 薛晓楠.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基于MR模型的转品识解机制研究[D]. 刘柳.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7]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名词转类动词的研究[D]. 张玉.北京交通大学 2012
[8]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 李旭新.辽宁师范大学 2012
[9]对外汉语辞格教学研究[D]. 彭云.上海交通大学 2009
[10]汉越词类活用对比研究[D]. 谢文海.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7973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转类的界定
1.2.2 转类现象的理论研究
1.2.3 转类现象的教学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形容词转类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调查
2.1 调查情况
2.1.1 语料来源以及特殊情况说明
2.1.2 语料调查结果
2.1.3 问卷设计以及调查结果
2.2 偏误类型
2.2.1 错序误用
2.2.2 误加误减
第3章 汉语形容词转类现象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教材编写的问题
3.1.1 版块上的低重视
3.1.2 解析上的低重视
3.2 教师教学的问题
3.2.1 现象认识不具体
3.2.2 教学效能感不高
3.3 学生学习的问题
3.3.1 语言负迁移
3.3.2 学习策略不当
第4章 形容词转类现象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4.1 完善教材编撰
4.1.1 词类标注标准化
4.1.2 现象注解合理化
4.1.3 吸收借鉴成熟的理论
4.2 教师完备教学
4.2.1 重视教案的编写
4.2.2 归纳转类现象的特征
4.2.3 创新教学的方法
4.3 学生重视学习
4.3.1 掌握学习规律
4.3.2 强化阅读训练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形容词的考察统计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词类超常活用及典型性探讨[J]. 廖光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影响与教学构建研究[J]. 周佳佳. 高教学刊. 2018(24)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 安亚伦,段世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06)
[4]试论当代汉语名转形词义变异的过程及促发机制[J]. 刘伟. 国际汉语学报. 2017(02)
[5]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回顾与思考[J]. 郭伏良,张虹. 汉字文化. 2016(05)
[6]汉语词类的主观性[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05)
[7]翻译适应选择论下《内经》转品辞格英译探析[J]. 袁谧,姚欣. 时珍国医国药. 2014(05)
[8]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转喻认知研究[J]. 曹斌,曾倩.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7)
[9]“活用”词性转品——现代诗语修辞研究之三[J]. 陈仲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J]. 方梅. 当代修辞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 许红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 廖光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形容词活用今译模式及其事实性验察[D]. 丁丽娜.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对外汉语词类活用教学方法探究[D]. 包玉娇.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 王荣亚.温州大学 2016
[4]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词汇问题的分析研究[D]. 吴日娜.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5]词类转变与辞书编纂[D]. 薛晓楠.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基于MR模型的转品识解机制研究[D]. 刘柳.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7]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名词转类动词的研究[D]. 张玉.北京交通大学 2012
[8]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 李旭新.辽宁师范大学 2012
[9]对外汉语辞格教学研究[D]. 彭云.上海交通大学 2009
[10]汉越词类活用对比研究[D]. 谢文海.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7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18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