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大众汉语》中国文化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1 20:10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依赖于语言教学,处于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属于高级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分为语言教学中的凭借资料和文化课。根据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导入不同的文化因素,能够因材施教,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本篇论文从《大众汉语》一系列教材出发,运用张占一先生的交际文化和国际教师标准的文化因素分类,统计分析课本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特点,对课本提出一对一的意见和建议。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引言。从课本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由小及大,对课本的文化因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的近况进行现状研究,提出选取本教材的原因以及教材文化因素的薄弱点。凭借文本的要求,明晰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呈现本文的创新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二章,文化因素概述,分为两部分:文化因素的概念和分类标准。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究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提出本教材的文化特点。通过借鉴张占一先生的文化分类标准,确定本教材的文化因素分类标准。第三章,《大众汉语》文化因素的统计及分析。本文选取了《大众汉语》的文化因素...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众汉语》中国文化因素研究


《大众汉语》文化因素统计

文化因素,汉语,课文,中文化


图 4.1 《大众汉语》文化因素统计因素的摄入以课文为主,课文承载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根据看到,历史文化因素在《大众汉语》初级本课文中共有 7 个文化课文中有 9 个文化因素,共计 16 个文化因素,占课文中文化因素的文化因素在《大众汉语》初级本课文中共有 0 个文化因素,中高 个文化因素,总共有 4 个文化因素,占课文中文化因素的 1.2%;素在《大众汉语》初级本课文中共有 6 个文化因素,中高级本课因素,共计 22 个文化因素,占课文中文化因素的 6.3%;民俗文汉语》初级本课文中共有 57 个文化因素,中高级本课文中有 62 共有 119 个文化因素,占课文中文化因素的 34.3%;中国国情文化语》初级本课文中共有 78 个文化因素,中高级本课文中有 44 个 122 个文化因素,占课文中文化因素的 35.2%;交际文化因素在《本课文中共有 45 个文化因素,中高级本课文中有 19 个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占课文中文化因素的 18.4%。量的研究数据和图表,可以明显的看出历史、哲学宗教和文学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外阅读[J]. 王环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S1)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意识[J]. 覃俏丽.  南方论刊. 2013(10)
[3]对外汉语教材评析与对比研究——以《实用商务汉语》和《大众汉语》为例[J]. 王剑虹.  考试周刊. 2011(71)
[4]关于加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J]. 郭掌印,李鸿亮.  成功(教育). 2011(10)
[5]谈对外中国文化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 韩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6]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 杨寄洲.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04)
[7]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纪要[J].   世界汉语教学. 1998(01)
[8]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J]. 吕必松.  世界汉语教学. 1995(01)
[9]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 魏春木,卞觉非.  世界汉语教学. 1992(01)
[10]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 张占一.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03)

硕士论文
[1]《大众汉语》(哈萨克文版)在哈萨克斯坦阿布赉汗大学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古丽娜·布尔力克.新疆大学 2015
[2]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注释研究[D]. 张琳琳.重庆师范大学 2014
[3]基于《博雅汉语》教材的文化因素调查研究[D]. 伊志.新疆师范大学 2012
[4]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融入研究[D]. 李蒙蒙.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D]. 焦燕.黑龙江大学 2009
[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 徐巧双.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研究[D]. 马洪骏.大连理工大学 2007
[8]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浅谈[D]. 赵鹏.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8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468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