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09:07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虽然人类很多语言(如汉英等)对“上、下、左、右”方位的客观体验是一致的,但是不同语言在方位表达上仍有差异。本文首先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汉语“上、下、左、右”方位表达进行了描写分析,由于英语是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常用的媒介语,我们又将汉语与英语的有关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在特征描写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习得偏误分析,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方位词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上、下、左、右”方位义的语义特征描写和意象图式分析,我们发现汉英方位表达词语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英语方位表达词语的分类比汉语细致,可以区分“是否接触”、“是否垂直”、“静态或动态”等意义;但汉语方位表达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英语丰富;汉英方位表达词语在引申义发展路径上亦存在不同,虽然两者引申义有相似的地方,但汉语“上、下、左、右”的引申义比英语更加复杂多样。 正因为汉英方位表达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才会出现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偏误。本文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检索得出,学习者的习得偏误集中在方位义理解和使用上,但偏误总量和单个词条的错误量都不大。“上、下、左、右”以及“上下”、“左右”例句总数为10618条,错句总数为104条。单个词条中,以例句数量最多的“上”为例,总例句是8417条,但错句仅为88条,占总例句数的1.04%。这么看来,错误量似乎不大。然而,汉语方位词的引申义及其偏误在语料库中基本上没有发现。我们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学习者已经成功习得,反而可能是由于受作文语料库考试题材和内容的限制,以及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如回避策略等),方位表达不同层面的习得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为了进一步发现可能在语料分析中忽略掉的问题,我们从隐喻能力理解和使用出发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访谈调查。访谈的结果证明,初、中、高级的学生在方位表达基本义和引申义的使用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在方位义的理解上,初、中、高级别学生理解上都没有太大问题;而引申义方面,若给定例句,三个级别的学生也都能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猜测,但个别初级组学生会猜测错误。总体说来初级阶段的学生对引申义感知比较弱,高级学生则比较好。这也说明对引申义的理解与汉语水平成正相关。对那些与基本义较为相近的引申义,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而引申发展较远的词义,学生理解起来则有很大困难。在方位词表达使用上,三阶段的学生在语义、句法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并且错误数量较多。学生表示,除非必须使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选择回避。在必须使用的情况下,不仅语序会出错,词义也会使用错误。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自我忽视,缺少使用,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回避策略的使用,教师忽略了这些隐性问题的存在,没有及时纠正学生。 总的说来,造成留学生使用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学习者的策略和认知因素、文化迁移等。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引申义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思路,重视这些“隐性”问题,尝试运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本文尝试根据体演文化教学法,针对“上、下、左、右”的方位义和引申义分别设计出教学片断。教学中用身体部位运动的方式展示基本义,再运用场景猜测联想和语义扩展的方法体会引申义,逐步培养和加深学生对方位词感知和理解能力。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在真实可感的教学环境下,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开始,培养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建立对基本义的感知到对引申义的感知,逐步提高学生对引申义的认知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方位表达 对外汉语教学 体演文化教学法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2
  • 引言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7
  • 第一节 选题缘由13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理论依据、方法和特色13-17
  • 一、研究对象13
  • 二、理论依据13-15
  • 三、研究方法15-16
  • 四、研究目标和特色16-17
  • 第二章 研究现状17-27
  • 第一节 现代汉语相关问题研究现状17-21
  • 一、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现状17-18
  • 二、现代汉语“上、下、左、右”研究现状18-21
  • 第二节 对外汉语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况21-27
  • 一、方位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21-25
  • 二、“上、下、左、右”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25-27
  • 第三章 汉英“上、下、左、右”方位表达异同分析27-46
  • 第一节 汉英“上、下”方位表达异同分析27-38
  • 一、汉英“上、下”方位义异同分析27-36
  • 二、汉英“上、下”引申义异同分析36-38
  • 第二节 汉英“左、右”方位表达异同分析38-44
  • 一、汉英“左右”方位义异同分析38-40
  • 二、汉英“左、右”引申义异同分析40-44
  • 第三节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留学生习得“上、下、左、右”偏误分析46-57
  • 第一节 偏误类型分析46-48
  • 第二节 偏误成因分析48-50
  • 第三节 偏误评估50-55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5-57
  • 第五章 “上、下、左、右”体演教学设计57-64
  • 第一节 基于体演教学法的方位词教学57-59
  • 第二节 “上、下、左、右”基本义体演教学设计59-61
  • 第三节 “上、下、左、右”引申义体演教学设计61-63
  • 第四节 本章小结63-64
  • 第六章 结论64-66
  • 附录66-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冬云;;论“心理意象图式”中“上”“下”方位词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2 李勃;李瑛;;介词on,over和above空间意义比较及教学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刘国辉;;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对比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刘海燕;;现代汉语的方位短语及其相关结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林晓恒;;也谈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石进芳;;母语概念迁移能力、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发展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7 徐华;;对举式合成方位词“左右”的认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1期

8 戴卫平;许林林;;“上/下”与“UP/DOWN”的地位隐喻[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周林;;“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10 张聪义;;“下”型方位词在科技英语中的图式映射新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93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