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动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动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重动句是现代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句式,它通过紧凑、简洁的形式负载较大的信息量,充分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特点,在日常口语及口语色彩较浓的作品里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以交际为主要目的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忽视重动句的教学。本文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指导下,从留学生实际使用重动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出发,详细地考察了重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并对其教学发表了一些看法。 论文绪论部分界定了重动句的内涵,综述了重动句的研究现状,肯定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继而提出了本题的研究意义,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论文正文第一部分首先从标记的角度出发划分了重动句的形式类别,并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其次根据重动句两个动核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了重动句的语义特征,将其总结为两大类六小类;再次从动词性成分的类别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考察了构成重动句的动词性成分的句法和语义限制。 论文正文第二部分从重动句自身及其在语境中的使用特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重动句的语用功能,指出重动句自身具有陈述说明性的语用特点,倾向于出现在具有因果关系的语段中。同时文章还对重动句与“把”字句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自身以及在具体语境当中所具有的语用功能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说明重动句的使用条件和语用规律。 论文正文第三部分对重动句在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应将重动句作为一个专门的语法知识点列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章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留学生掌握重动句的情况,概括出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使用重动句的特点及偏误特点,并对所出现的偏误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重动句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主张应对重动句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相结合的分阶段教学,并说明了具体的教学顺序与课堂教学方法。 论文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说明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重动句 类别 语义特征 动词性成分 语用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0.1 重动句的界定10
- 0.2 重动句的研究现状10-14
- 0.2.1 重动句的分类10-11
- 0.2.2 重动句中各成分的特点11-12
- 0.2.3 重动句的功能12
- 0.2.4 重动句与其他相关句式的比较12-13
- 0.2.5 重动句研究的不足之处13-14
- 0.3 本文的研究意义14
- 0.3.1 理论意义14
- 0.3.2 现实意义14
- 0.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14-16
- 1 重动句的句法语义分析16-29
- 1.1 重动句的类别16-23
- 1.1.1 无标记重动句16-18
- 1.1.2 有标记重动句18-23
- 1.2 重动句的语义特征23-26
- 1.2.1 因果描述性23-24
- 1.2.2 动作行为描述、评议性24-26
- 1.3 重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26-29
- 1.3.1 重动句中动词性成分的类别26-28
- 1.3.2 重动句中动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28-29
- 2 重动句的语用功能考察29-41
- 2.1 重动句自身的语用功能29-35
- 2.1.1 重动句的信息结构29-32
- 2.1.2 重动句的语用特点32-35
- 2.2 重动句在语境中的语用功能35-38
- 2.2.1 原因解释功能35-36
- 2.2.2 结果陈述功能36-37
- 2.2.3 假设、条件或推断等功能37-38
- 2.3 重动句与“把”字句的比较38-41
- 2.3.1 从二者自身的语用功能来看38-39
- 2.3.2 从二者在语境中的语用功能来看39-41
- 3 重动句的对外汉语教学41-59
- 3.1 研究背景41-44
- 3.1.1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1
- 3.1.2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重动句设置情况41-44
- 3.2 留学生使用重动句的偏误分析44-53
- 3.2.1 偏误分析理论44-45
- 3.2.2 留学生掌握重动句情况的问卷调查45-47
- 3.2.3 偏误类型47-51
- 3.2.4 偏误产生的原因51-53
- 3.3 重动句的教学探索53-59
- 3.3.1 偏误分析对重动句语法教学的启示53-54
- 3.3.2 重动句的具体教学建议54-59
- 结束语59-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9-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2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3 聂仁发;重动句的语篇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赵新;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吕映;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崔承一;说说述补(结果)宾谓语句的语义结构系列[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7 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8 周红;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9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10 曾传禄;;重动句和准定中结构主语句的考察[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雪花;重动句的制约因素和典型性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姚水英;从“构式语法”看现代汉语重动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鲁彬楠;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苏静;“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重动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2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