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衔接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26 01:05
本文关键词:汉英语篇衔接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为指导,使用并借鉴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统计分析与实证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着手,对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全文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绪论部分。详细地梳理了前人对语篇衔接、汉英语篇衔接对比及对外汉语语篇偏误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第二章,显性衔接对比研究部分。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从语义关系及词汇关系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显性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异同,,得出汉语和英语语篇在显性衔接手段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并总结出意合与形合、话题突出与主语突出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第三章,隐性衔接对比研究部分。从文化语境、知识体系、会话原则、顺序象似性及隐喻等角度分别对比分析了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异同,得出汉英语篇在文化语境、会话原则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知识体系、顺序象似性及隐喻上差别不大的结论。总结出,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在文化语境、会话原则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使用倾向性对比分析部分。以四部近现代文学作品的汉英平行文本为语料,将衔接手段分为显性及隐性两大块,基于作品的频度统计数据和基于作品的频度加合统计数据,分别对比分析了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倾向性。得出英语比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显性衔接手段、汉语倾向于使用照应、省略、复现这三种衔接手段、英语倾向于使用照应、连接、替换这三种衔接手段的结论。总结出,语篇语言风格、语言形式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导致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出现不同倾向性的根本原因。 第五章,偏误分析及教学启示部分。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语国家留学生的错篇作文为语料,得出英语国家留学生在进行汉语成篇表达时由显性衔接手段使用所导致的偏误主要集中在照应、连接、复现这三个方面,由隐性衔接手段使用所导致的偏误主要是受语境、顺序象似性这两方面的影响。并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阅读法、作文法这两种方法来增强英语国家留学生的自我语篇意识;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隐性外化法、范文展示法、填空法、偏误讲评法、改错法这五种教学启示。 最后是结语部分,包括本文得出的研究结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汉英对比 语篇显性衔接 语篇隐性衔接 偏误分析 教学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前人研究概况11-16
- 1.1.1 国外语篇衔接的研究11-13
- 1.1.2 国内语篇衔接的研究13-14
- 1.1.3 汉英语篇衔接对比研究14-15
- 1.1.4 对外汉语语篇偏误研究15-16
- 1.2 研究的意义16-18
- 1.3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与方法18-20
- 1.3.1 运用的理论18
- 1.3.2 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18-20
- 第2章 汉英语篇显性衔接手段对比分析20-45
- 2.1 照应手段对比分析20-28
- 2.1.1 人称照应对比分析21-23
- 2.1.1.1 性的区别21-22
- 2.1.1.2 数、格的差异22
- 2.1.1.3 表达方面的不同22-23
- 2.1.2 指示照应对比分析23-26
- 2.1.2.1 指称功能差异24-25
- 2.1.2.2 表达方式的不同25-26
- 2.1.3 比较照应对比分析26-28
- 2.1.3.1 总体比较上的差异27
- 2.1.3.2 具体比较上的差异27-28
- 2.2 连接手段对比分析28-31
- 2.2.1 详述关系对比分析28-29
- 2.2.2 延伸关系对比分析29-30
- 2.2.3 增强关系对比分析30-31
- 2.3 替换手段对比分析31-35
- 2.3.1 名词性替换对比分析31-33
- 2.3.1.1 单复数形式上的变化不对应32
- 2.3.1.2 替换方式在词与短语的使用上不对应32-33
- 2.3.1.3 替换现象在具体表达上不对应33
- 2.3.2 动词性替换对比分析33-34
- 2.3.2.1 替换现象在具体表达上不对应33-34
- 2.3.2.2 替换现象在动词的形态变化上不对应34
- 2.3.3 小句性替换对比分析34-35
- 2.3.3.1 否定表达所用小句性替换词不对应34-35
- 2.4 对举手段对比分析35-36
- 2.5 省略手段对比分析36-39
- 2.5.1 名词性省略对比分析36-37
- 2.5.2 动词性省略对比分析37-38
- 2.5.3 小句性省略对比分析38-39
- 2.6 复现关系对比分析39-42
- 2.6.1 原词复现对比分析39-40
- 2.6.2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对比分析40-41
- 2.6.3 上下义词复现对比分析41-42
- 2.7 同现关系对比分析42-43
- 2.7.1 局部——整体关系对比分析42-43
- 2.7.2 反义关系对比分析43
- 2.8 本章小结43-45
- 第3章 英语篇汉隐性衔接手段对比分析45-55
- 3.1 从语境角度对比分析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45-50
- 3.1.1 情景语境对比分析46-47
- 3.1.2 文化语境对比分析47-49
- 3.1.3 知识体系对比分析49-50
- 3.1.3.1 世界知识49-50
- 3.1.3.2 共有知识50
- 3.2 从会话原则对比分析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50-52
- 3.2.1 言语行为50-51
- 3.2.2 合作原则51-52
- 3.3 从顺序象似性角度对比分析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52-53
- 3.4 从隐喻角度对比分析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53-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倾向性对比分析55-64
- 4.1 汉英语篇显性衔接手段的使用频次统计分析55-59
- 4.1.1 基于作品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汉英文本显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倾向性56-57
- 4.1.2 基于频度加合数据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显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倾向性57-59
- 4.2 汉英语篇隐性衔接手段的使用频次统计分析59-62
- 4.2.1 基于作品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汉英文本隐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倾向性60-61
- 4.2.2 基于频度加合数据对比分析汉英语篇显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倾向性61-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第5章 英语国家留学生在语篇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偏误分析及对其进行汉语教学的启示64-81
- 5.1 英语国家留学生在语篇衔接手段上的使用偏误64-76
- 5.1.2 显性衔接手段使用偏误分析64-70
- 5.1.2.1 照应使用偏误64-66
- 5.1.2.2 连接使用偏误66-69
- 5.1.2.3 复现使用偏误69-70
- 5.1.3 隐性衔接手段使用偏误分析70-76
- 5.1.3.1 受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误71-72
- 5.1.3.2 受顺序象似性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误72-76
- 5.2 教学启示76-80
- 5.2.1 对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启示77-78
- 5.2.2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78-80
- 5.3 本章小结80-81
-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6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6-87
- 致谢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文静;;从语用角度看语篇的隐性连贯[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杜晓文;唐文杰;;语篇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俞如珍;跨文化交际──语篇对比分析一例[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4 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年03期
5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6 姚军;论语篇连贯和语境的关系[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7 鞠玉梅;英汉篇章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教学;1999年01期
8 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9 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10 许余龙;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汉英语篇衔接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8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