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寒暄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8:07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寒暄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寒暄语 对外汉语 语用功能 教学建议


【摘要】:寒暄语对人类的日常交际至关重要。于本族人而言,理解汉语寒暄语的真实意义、运用汉语寒暄语进行交际并非难事。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母语及文化背景等差异,部分汉语二语习得者通常难以理解汉语的寒暄习惯,无法顺利地运用汉语寒暄语进行交际。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寒暄语本体进行研究,然后通过调查问卷考察学生汉语寒暄语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汉语寒暄语的教学情况,并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从本体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相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寒暄语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其中,在寒暄语的应用研究部分,又着重对寒暄语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第二部分为汉语寒暄语语用功能研究,主要内容为对寒暄语的界定与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描述寒暄语的特点与语言功能、对汉语寒暄语进行分类。此部分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筛选、统计,按照语用功能将汉语寒暄语分成招呼、问候、解释、评述、迎接与送别、调侃、客套、感谢与道歉、祝福与安慰、嘱咐与拜托等十类,并对每一类的语用背景、应答语使用情况等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本文的第三部分根据前一章中汉语寒暄语的分类结果,制作、发放调查问卷,对外国学生汉语寒暄语的掌握情况与对外汉语教师汉语寒暄语的教学情况分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师生肯定了汉语寒暄语的重要性,但其掌握情况与教学情况却并不理想。 根据前一部分的调查结果,笔者在本文的第四部分中,从课文内容的选取、书后练习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两个方面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且还从教师讲解、情景操练、多媒体教学三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建议。第五章是论文的总结性结语。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所收集语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人常用的汉语寒暄语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每一类进行详尽地描述与分析,在这方面填补了前人的研究空白。此外,在考察汉语寒暄语的教学情况时,除了调查外国学生汉语寒暄语的掌握情况,还创新性地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使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更具客观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寒暄语 对外汉语 语用功能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12-13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3-21
  • 1.2.1 寒暄语的本体研究14-15
  • 1.2.2 寒暄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15-16
  • 1.2.3 相关理论的研究16-18
  • 1.2.4 寒暄语的应用研究18-21
  • 1.3 语料来源21
  • 1.4 研究方法21-23
  • 第二章 汉语寒暄语语用功能研究23-46
  • 2.1 关于“寒暄语”23-24
  • 2.2 寒暄语的特点24-26
  • 2.3 寒暄语的语言功能26-29
  • 2.4 汉语寒暄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29-46
  • 2.4.1 招呼30-33
  • 2.4.2 问候33-35
  • 2.4.3 解释35-37
  • 2.4.4 评述37-39
  • 2.4.5 迎接与送别39-41
  • 2.4.6 调侃41-42
  • 2.4.7 客套42-43
  • 2.4.8 感谢与道歉43-44
  • 2.4.9 祝福与安慰44-45
  • 2.4.10 嘱咐与拜托45-46
  • 第三章 外国学生汉语寒暄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46-59
  • 3.1. 问卷设计情况46-49
  • 3.1.1 学生问卷的设计46-48
  • 3.1.2 教师问卷的设计48-49
  • 3.2 外国学生汉语寒暄语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49-56
  • 3.3 教师汉语寒暄语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56-58
  • 3.4 本章小结58-59
  • 第四章 对教材编写及教学的建议59-67
  • 4.1 对教材编写的思考59-62
  • 4.1.1 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59-60
  • 4.1.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60-62
  • 4.2 对教师教学的思考62-67
  • 4.2.1 教师讲解62-64
  • 4.2.2 情境操练64-65
  • 4.2.3 多媒体教学65-67
  • 第五章 结语67-68
  • 附录168-71
  • 附录271-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7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明菊;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朱黎航;商务汉语的特点及其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杨慧玲;;明清时期西方人汉语学习史的开篇之作——评《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4 ;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通知[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5 彭恒利;;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J];中国考试;2005年10期

6 李宇明;;明了各国国情,顺利传播汉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3期

7 陈晓桦;;目的语环境中有效课外汉语学习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1期

8 张晓萍;;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差及解决方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9 吴应辉;杨吉春;;泰国汉语快速传播模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10 王悦欣;;让世界倾听汉语之声[J];教育与职业;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汉语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石羽佳;;经济汉语实践性教学初探[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热先古力·阿不力米提;;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4 王建勤;;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潘兴德;;一种基于语音生态学分析的计算机辅助汉语学习系统[A];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6 白利芳;;诵读——出神入化达境界[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吕必松;;试论汉语的象态范畴和状态表示法(提纲)[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8 王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9 蒋丽;;浅谈对法汉语初级阶段口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亚杰;;关于假期初级短训班教学程序的一些设想[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锋;南非 让汉语享受“国民待遇”[N];人民日报;2005年

2 柯灵;芬兰青年热衷学汉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陆静斐;“汉语难学是你们的说法”[N];文汇报;2005年

4 记者 刘军;全世界兴起汉语热[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记者 袁f^;汉语学习杂志《汉语世界》创刊[N];人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特派莫斯科记者 王玉梅;“中国元素”莫斯科书展受追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许钦铎;美国汉语大会收获丰盛[N];工人日报;2008年

8 李新;奥运点燃汉语培训市场热潮[N];商务时报;2008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李寅;让汉语在民族地区热起来[N];中国民族报;2005年

10 记者 吴晓向;“多维汉语学习应用系统”开辟学汉语捷径[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WAI WAI THI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学;2010年

4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6 潘素英;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大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Byamba Nerguijargal(纳尔贵);汉语和蒙语反义词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杨洪建;哈萨克族学生汉语否定结构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9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萧频;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梅;论汉越词对越南人学习汉语词汇的词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Kaynar Omer Faruk(欧曼尔);土耳其学生在双语迁移下的汉语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衍峰;中韩建交后韩国汉语教科书选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廖陈林;在华商务人士汉语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徐佩;在华日韩人士商务汉语学习需求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方舟;赞比亚汉语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李喻志;汉语学习动机分析及激发动机方案[D];山东大学;2011年

8 支绛;《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张玲娟;浙籍华裔青少年的汉语学习需求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白云;俄罗斯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14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14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