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认知“参照”与趋向动词的分类问题

发布时间:2017-08-25 02:32

  本文关键词:认知“参照”与趋向动词的分类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位移 信息 认知“参照”


【摘要】:趋向动词是对事物"位移"及其认知的语言表述,根据认知"参照"的类型,单纯趋向动词可分为"客观参照"和"主观参照"两大类,"客观参照"又可分为"处所参照"和"非处所参照"两类。根据"参照类型"与突显"信息"的不同,将趋向动词细分为更多"子类",能够更好地解释趋向动词的用法,也更有利于留学生习得。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位移 信息 认知“参照”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趋向动词”是汉语中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学界一般将其分为“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大类,再将“单纯趋向动词”分为“客观参照”和“主观参照”两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陆俭明(2002)1的“三分法”,将趋向动词分为三组:a.上、下、进、出、回、过、起、开b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2 赵金铭;;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3期

3 姚占龙;;动后复合趋向动词的动性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传禄;;“从+X”的语义语用功能[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2 岳凌;;汉语语序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甘露;甘霖;;连动句的状语语义指向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杨德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J];辞书研究;2009年06期

5 马超;;从标记理论看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方环海;;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阐释——以趋向动词“上\下”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7 徐萍;于彦;;动词后趋向动词与宾语共现句式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5期

8 阮氏青兰;;现代汉语“来”“去”与越语对应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刘汉武;;基于越南学生中介语语料库的趋向补语偏误分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2期

10 刘汉武;;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相关研究综述[J];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健鑫;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_1+V_(2趋)+来/去”和“O”共现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康锦涛;“V上/下”中“上/下”的分析与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毛雪蓉;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马聪丽;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芳草;初中级越南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论词的语言意义的特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李冠华;由“上、下、进、出”充当的趋向补语对处所宾语的语义制约[J];汉语学习;1985年06期

3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4 吴晓春;FSI学生和CET学生认字识词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5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6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7 今井敬子;冯良珍;;现代汉语趋向结构的层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毕凤云;述补(趋向补语)短语的自由和粘着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洪琳;论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努尔巴,阿依古力;谈趋向动词的教学[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黄月华;白解红;;趋向动词与空间移动事件的概念化[J];语言研究;2010年03期

3 沈林;;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4 任乐雅;;《诗经》趋向动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5 闫华;任乐雅;;西周趋向动词的类型学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张发明;趋向动词“来”“去”新议[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7 金妙芳,王正民;趋向动词“起来”的维译[J];语言与翻译;1992年03期

8 杨国文;;趋向动词构句浅议[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9 辛承姬;;趋向动词教学的前提工程:趋向动词“上”的语义特征考察[J];对外汉语研究;2006年00期

10 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怡;复合趋向动词“出来”语义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小华;汉英机器翻译中趋向动词的处理[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鑫平;《金瓶梅》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8 王敏;《醒世姻缘传》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吕晓军;汉语趋向动词“起来”在“动/形+趋”结构中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梁琳琳;复合趋向动词中反向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34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34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