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赵本山小品特点分析
本文关键词:模因论视角下的赵本山小品特点分析
【摘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而形成的,它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道金斯提出的,后来经过布莱克摩尔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成熟。模因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理论,但在语言学领域和语言教学领域应用得比较广泛。 赵本山小品具有“俗”和“活”的语言风格色彩,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特征鲜明的特点。赵本山小品中大量复制传播了观众所熟悉的熟语、广告语、各行各业流行语、诗句、歌曲等。在其复制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模因的特点,因而赵本山小品中存在着语言模因现象。本文在语言模因论的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赵本山小品的语言模因现象,并从中得到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文中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介绍了语言模因论。阐述了语言与模因的关系及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的重要性。还介绍了语言模因的形成阶段、语言模因的特点和语言模因的类型。 第二章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模因现象。通过分析模因特点在赵本山小品中的体现,从而确定了赵本山小品中存在着语言模因。并根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的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 第三章从语言模因特点在赵本山小品中的体现受到启发,得到了语言模因特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示。还以听说教学为例,探讨了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做出了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模因论 语言模因 赵本山小品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23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8-9
- (一) 选题的背景8
- (二) 研究的意义8-9
- 二、研究对象9
- 三、相关研究综述9-21
- (一) 模因论的应用研究10-18
- (二) 赵本山小品研究综述18-21
- 四、研究理论21-22
- 五、研究方法22
- (一) 文献研究法22
- (二) 话语分析法22
- 六、研究思路22-23
- 第一章 语言模因论23-28
- 一、语言与模因23-24
- (一) 语言与模因的关系23
- (二) 模因论视角下语言的重要性23-24
- 二、语言模因形成的四个阶段24
- 三、语言模因的特点24-25
- 四、语言模因的类型25-28
- (一) 基因型模因26
- (二) 表现型模因26-28
- 第二章 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模因28-46
- 一、赵本山小品介绍28-29
- 二、模因的特点在赵本山小品中的体现29-33
- (一) 复制忠实性的体现29-31
- (二) 复制多产性的体现31-32
- (三) 复制长寿性的体现32-33
- 三、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模因现象33-45
- (一) 由赵本山小品创造的语言模因33-34
- (二) 由赵本山小品传播的语言模因34-45
- 小结45-46
- 第三章 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46-52
- 一、语言模因特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46-49
- (一) 重视背诵对语言的输入作用46-47
- (二) 注重模仿和强化训练47-48
- (三) 加大对文化教学的重视48
- (四) 重视输入材料的选择48-49
- (五) 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49
- 二、模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听说教学为例49-51
- 小结51-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凤;;语言模因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彰显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周瑞英;;语言模因特点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岩璞;;从“语言—心理”结构来分析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张洪英;杨秀珍;;从语用预设看赵本山小品的幽默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向宇;;表演的农民气质——赵本山神话的意识形态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桂文泱;;模因现象与英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许敏;;相声语言中“包袱”的模因论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黄洁;;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张群芳;;广告语言模因现象及其修辞效应[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邓梦兰;;论赵氏小品的语言修辞艺术[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振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屈菲;东北喜剧小品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晓黎;赵本山小品中语言模因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张姣;赵本山小品艺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才凤伟;从赵本山小品的流行看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D];兰州大学;2008年
5 李莹莹;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模因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90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9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