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现代大学之梦:胡适思想的另一个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15 03:34

  本文关键词:现代大学之梦:胡适思想的另一个视角 出处:《安徽史学》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 文明 胡适思想


【摘要】:现代大学进入国人的视野,与救亡图存的局势密切相关,而国人对于现代大学的理解,则经历了“作育专才”说、“研究高深学问”说和“造文明”说三个阶段的递进。胡适在这一递进中,堪称“造文明”说的先驱。他的“兴大学,造文明”之梦生发于留学时期,实践于归国以后。这一努力虽然历经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胡适也不免有沮丧之感,但总体上还是应之以他“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胡适的现代大学梦最终重挫于内战,然其诉诸“造文明”的大学理想,不啻为中国近代大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当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Abstract]:The entry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to the country's vis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the nation. However, the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the theory of "being a professional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studying advanced knowledge" and the theory of "building civilization" are three stages of progressive progress. Hu Shi can be called the pioneer of the theory of "building civilization" in this progressive process. His dream of "developing university and building civilization" was born in the period of studying abroad. Despite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Hu Shi sometimes felt frustrated. Hu Shi's modern university dream was finally frustrated in the civil war, but his appeal to the university ideal of "building civilization" was an important legac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825.1
【正文快照】: 胡适的一生,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大学渡过的,参访和演说更是履及中外数百个学府。他对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有强烈的使命感,也通过激励、劝勉、献策、掌校等方式做出了很实际的奉献,留下了悲喜兼具的历史记录,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目前学界关于胡适与大学的研究比较集中在他的“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艺;论胡适科学观念对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及批评新范式形成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健韬;胡适与红学史上“怪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3 汪文丽;胡适与1925年的青年“批胡反胡”事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雷跃云;胡适读书治学观探讨[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王晶晶;胡适启蒙理性思想的内涵及其启蒙实践[D];复旦大学;2014年

6 崔德胜;胡适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1924-1949年)[D];南京大学;2015年

7 马轩;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成因及其评价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晓武;论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郑泉;通往教育革新之路—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6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26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