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架构
本文选题:大学文化生态 + 信息时代 ; 参考:《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04期
【摘要】: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large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ecology and realize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ecology.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civilization, it always complements with ecology, university cultural ecology is both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ecology often brings about the change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which is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endogeny.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university has formed a unique virtual space field, which has not only brought impact to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university, but also provided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and a new governance path for reco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s spiritual network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ity'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university's spirit is the core pursuit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gradually moves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from implicit to explicit, according to the field theory, With the help of virtual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piritual network" and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culture field", "academic culture field" and "management culture field" "three domains and two networks" analysis configuration will be the path choi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ecological governanc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文化生态场域的逻辑建构与生成路径研究”(14BKS126)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洪波;;我们为什么要用互联网去改造教育[J];今日教育;2014年05期
2 张绍荣;代金平;;网络生态危机与应对——基于生态文明的视域[J];探索;2013年04期
3 王义遒;;论大学精神形成演变的逻辑之道——大学精神之我见[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9期
4 苏尚锋;;论学校空间的构成及其生产[J];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何蓉;;场域视角中的虚拟社区:一个典型的“游戏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7 石艳;;现代性与学校空间的生产[J];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蒋业权;刘红宇;;文化场域视角下的网络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汉俊;;文化的本色与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绍荣;张东;;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架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04期
2 林培锦;;高校学术同行评议利益冲突:类型、根源与规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3 陈瑶;;教学空间霸权及消解[J];上海教育科研;2017年02期
4 王诗鑫;;地方高校应勇于担当传承创新地方特色文化的历史使命——兼论地方高校大学文化个性的建设[J];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23期
5 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06期
6 许振宇;;数学专业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年36期
7 王建军;;“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年34期
8 陈寿根;;增强高职院校管理有效性的路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05期
9 王悠;;湖湘文化精神:湖南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支撑点[J];山西青年;2016年16期
10 陆璐;;高校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协调路径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敏飞;;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2 解学芳;臧志彭;;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安全危机与化解[J];情报科学;2008年05期
3 林耀飞;刘红宇;;网络教师形象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孙杰远;;自组织的力量:人力资源生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J];教育学报;2007年06期
5 蒋业权;刘红宇;;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及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05期
7 唐永中;孙杰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知识分类与课程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刘国艳;;学校变革中的若干问题与合作型学校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陈晓莹;;比较教育研究的宏观文化场构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袁磊;孙杰远;;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系统的内涵、特征及结构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瑞兰;;纸质文献在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李瑛;信息时代,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内的运用与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3 高宏,高珊;信息时代要注意获取信息[J];黑龙江教育;2002年05期
4 赵新华;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图书馆利用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刘旭东;;论高校教师发展如何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2期
6 A·波特;谢鹏;;新信息时代中的工作[J];未来与发展;1987年02期
7 杜世伟;;《信息时代》评介[J];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8 方如章;信息时代与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陈淑云;信息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思考──从“信息高速公路”和“国迅咨询卡”谈起[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2期
10 李斌;信息时代[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晓燕;;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挑战和机遇[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胡春艳;;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湖南省第六届公共管理论坛会议资料[C];2007年
3 罗沛霖;;信息时代的来龙去脉和后因特网时期[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4 王湘燕;;信息时代医院图书馆的内涵建设[A];2011年全国医院情报图书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周明强;付伊;;信息时代报刊语言的语法特点与规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煜;;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创新[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4: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C];2008年
7 张书成;李珍媛;;信息时代地学期刊的作用[A];超越平凡——2004'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文萃[C];2004年
8 米宝山;唱瑞芬;;设计的起点——寻找人的新需求[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文方;易春燕;;网络信息时代下我国体育慈善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10 杨丹阳;吕心;;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信息时代:一边害怕,一边期待[N];解放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吴宏林;沿黄百姓“飞”进信息时代[N];宁夏日报;2012年
3 朱玛;信息时代的感情浓度[N];经济日报;2013年
4 龚媛芝;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N];湖北日报;2014年
5 李世东;人类正迈入“六个第一”的信息时代[N];学习时报;2014年
6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任守榘:信息化所要求的方式与方法[N];科技日报;2001年
7 晓光;信息时代亟待信息“唤醒”[N];科技日报;2006年
8 邢台市电大 赵立允;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苏恩泽;放眼世界铸造新型人才[N];解放军报;2006年
10 朱文;走进信息时代[N];中国档案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视觉素养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卜霞;信息时代的城市老年居住空间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3 孙月;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者职责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 丁子航;信息时代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5 韩妙先;基于信息时代的奢侈品社交购物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年
6 范波涛;信息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效艺;信息时代下提升党的宣传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庄莉莉;信息时代影院建筑功能扩展及空间设计手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朱悦;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10 向雯;信息时代文识性培养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8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77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