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的另一条路径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今天的德育必须开放才能吸纳时代精神,才能应对当今教育对象道德生命成长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置德育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动和丰富的真实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从中学习与锻炼思想批评力、道德选择力和创新的心理取向和能力,也即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付诸实施。陶先生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一、德育必须从传统经验走向现代德育理论指引
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我按照传统经验亲自挂帅上阵正面教育,发现收效甚微,传统中盛行的家校合力,试了一试,效果似也不持久,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怎么办?唯有在理论的指引下,才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良策。
陶行知先生实行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互教互学)启发了我:不仅在教学中,即使在教育中我们也能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育形式,以培养学生更理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受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让学生当“小先生”,实施同伴教育,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教育的舞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先进思想”传递给同伴,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提高。
二、在富有亲和力的同伴生活教育中仍然不能忽视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表面看把教育任务交给了学生干部,实际上我并没有从教育活动中退出,相反,起的隐性作用更大。因为我要决策,要通过纪监会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并把这一策略告知学生干部。同时将一颗真心还要投递给受教育客体看(通过写信),信中又引了同学对客体的评价,从而唤醒了客体的主体意识。优点是突出的,改掉缺点就将收获优点的盛宴。这个决心必须给学生,否则,教育就少了支点,教育就成了简单说教甚至“批斗”。在打造德育的支点时,教师的智慧是不可少的。
三、必须重点做好处于同伴教育“核心”地位的班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使他们在班集体群体中“保持先进性”
实践证明,这是班级实施同伴自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专门制作了课件,对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在指导思想上,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
“学生干部,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明确分工,但分工不分家;二是顾全大局,通力合作,体现集体主义;三要敢挑重担,敢担责任,雷厉风行;四是不扯皮,不推诿,要有高度的凝聚力、战斗力。从根本上讲,学生干部的精神状态好不好,管理水平高不高,主人翁意识强不强,决定着班级发展的速度和高度,也决定着班级管理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班级干部一定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一定要突出‘四个字’,一是‘实’:学习工作讲实际,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善于抓重点、抓突破、抓落实,一抓到底,善始善终。二是‘合’:学生干部要讲团结,讲大团结,不搞小团体;处理问题、矛盾时要讲原则,总目标要同向,从集体利益的高度来处理。三是‘学’: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科学习成绩及学习效率。四是‘正’:一身正气,堂堂正正,讲正气,讲原则,讲同学之情,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陶行知先生同时积极倡导“同伴自治教育”,有三部分:(1)智育注重自学;(2)体育注重自强;(3)德育注重自治。学生在生活教育中获得人格成长。
四、围绕基础教育价值注重“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重新定位
针对青少年贫瘠的同伴交往实践、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教育必须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实行“面”上的“综合性”的生活交往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呼唤。
怎样来引领学生们的生活,我觉得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活的教育”对我们教师的启发很大:
“我现在再讲活的教育要些什么材料。这些材料也可以分做三段说:
(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
(2)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拿活的环境去教他……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笔耕文化传播,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拿超级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
(3)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活的教育要拿活的书籍去教。
中国
(乐清市虹桥文星中学)
本文编号:2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