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中美大学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2:05

  本文关键词:中美大学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作为培养人才与研究科学的机构,高等院校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各方例如政府、高校本身抑或家长与学生,都出现了了解各高校质量与水平的需求,大学综合评价研究日趋活跃。然而,当前国内有关大学综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上,而没有对不同主体间的大学评价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系统研究不同主体间的大学评价,并选取在大学评价方面已日趋成熟的美国作为参考对象,从比较中发现我国大学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对策。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综合评价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综合评价的实际情况。文章首先根据大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情况,将大学综合评价划分为大学认证、大学排行与大学自评三种类型。其次,系统阐述中美两国大学综合评价的历史沿革,并从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四个维度,全面多角度地对中美两国的大学认证、大学排名以及大学自评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从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比中美两国大学综合评价存在的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并得出启示与建议。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比对研究中美两国的大学综合评价,发现中美两国大学综合评价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在价值取向方面,美国偏向于个体价值取向与工具理性,而中国则更多偏向于社会价值取向与目的理性;在评价主体方面,美国以社会评价为主,而中国则更多倚靠于政府评价;而就评价内容而言,美国更多地关注人,其“人本思想”十分明显,而我国则更偏重社会性和学术性等方面;评价方法上,美国更具多样与灵活性,中国更具统一性与规范性。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完善我国大学综合评价的建议包括:确立个性且定位准确的价值取向,构建管、办、评分离的主体模式,贯彻学术与人本并重的评价指标以及完善评价方式与数据的搜集应用。
【关键词】:大学 综合评价 中美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选题的背景12-13
  • 1.1.2 选题的意义13
  • 1.2 研究综述13-19
  • 1.2.1 大学综合评价的一般研究13-18
  • 1.2.2 中美大学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18-1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1.3.1 研究思路19-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21-25
  • 1.4.1 大学21-22
  • 1.4.2 大学评价22
  • 1.4.3 大学综合评价22-25
  • 第2章 美国大学综合评价25-40
  • 2.1 美国大学综合评价沿革25-29
  • 2.1.1 萌芽阶段(1885-1910)25-26
  • 2.1.2 形成阶段(1910-1948)26
  • 2.1.3 发展阶段(1948-1983)26-27
  • 2.1.4 深化阶段(1983-1996)27-28
  • 2.1.5 成熟阶段(1996至今)28-29
  • 2.2 美国大学综合评价现状29-40
  • 2.2.1 大学认证29-33
  • 2.2.2 大学排名33-36
  • 2.2.3 大学自评36-40
  • 第3章 中国大学综合评价40-50
  • 3.1 中国大学综合评价沿革40-42
  • 3.1.1 萌芽阶段(1949—1977)40-41
  • 3.1.2 形成阶段(1977—1985)41
  • 3.1.3 发展阶段(1986—1989)41-42
  • 3.1.4 深化阶段(1990至今)42
  • 3.2 中国大学综合评价现状42-50
  • 3.2.1 大学认证43-44
  • 3.2.2 大学排名44-47
  • 3.2.3 大学自评47-50
  • 第4章 中美大学综合评价差异性与原因分析50-61
  • 4.1 差异性分析50-57
  • 4.1.1 价值取向的比较50-52
  • 4.1.2 评价主体的比较52-54
  • 4.1.3 评价内容的比较54-56
  • 4.1.4 评价方法的比较56-57
  • 4.2 原因分析57-61
  • 4.2.1 政治因素58-59
  • 4.2.2 文化因素59
  • 4.2.3 技术因素59-61
  • 第5章 启示与建议61-66
  • 5.1 确立个性化和理性化的价值取向61-62
  • 5.2 构建管、办、评分离的主体模式62-63
  • 5.3 重视学术与人本并重的评价标准63-64
  • 5.4 完善评价方式及评价结果的应用64-66
  •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7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梅,何锦义;综合评价活动的发展、问题、建议[J];统计研究;2002年12期

2 丛湖平 ,李寅生;也论模糊综合评价——兼与吴松龄同志“刍议”一文商榷[J];体育与科学;1989年02期

3 吴松龄;再论模糊综合评价——兼答“也论”一文之疑[J];体育与科学;1989年06期

4 丛湖平;王明海;;刍议综合评价及其在体育研究中的功能[J];浙江体育科学;1992年02期

5 王岳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浙江统计;1995年11期

6 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7 李晓宁;标准分法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新方法[J];北京统计;2000年06期

8 李晓宁;一种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新方法[J];统计教育;2000年02期

9 刘军,孙中震;美国的环境核算: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0年06期

10 ;综合评价面面观[J];中国统计;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王亚军;刘道永;滕桃居;郭跃明;;结构安全的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杜树新;韩绍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食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书祥;;体育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焦辉东;;综合评价中权的级别稳定区间[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6 周仁郁;;统计软件完成配对比较的综合评价[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召敏;李涛;宋光兴;;网络营销中顾客信任的建立途径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劲;王如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9 艾时钟;杜荣;陈新;;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实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晓东;;建立工作负责人综合评价制度[A];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冯有虎;我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启动[N];金昌日报;2008年

2 记者 解悦;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综合评价启动[N];南京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庆国;我市综合评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骆逸群;实施综合评价工作 推进工业强县建设[N];浙江日报;2013年

5 李大航 魏书慧;黑龙江县域发展综合评价最新成果出炉[N];中国信息报;2014年

6 刘跃华;物有所值是多种效益综合评价[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年

7 记者 王晓伟;切实做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N];白银日报;2006年

8 曾珊 陶贵彬;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要过综合评价关[N];光华时报;2007年

9 记者 杨碧蓉;自治区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组圆满结束对我市检查[N];桂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洁、通讯员 苏顺泰、徐文林;省五部门将作综合评价[N];湖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平;空中交通管制运行品质定量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彭张林;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宝玲;水污染环境风险分区综合评价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5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6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孙利荣;基于函数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云虹;分销商对制造商关系承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风强;保定市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2 向歆夷;基于开源GIS的交通应急诱导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蔡久艳;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梓涵;基于因子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改进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党军强;某微型航空发动机可靠性的综合评价[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寅龙;云南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8 张健华;火电厂能效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段翔颖;甘肃某风电场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马彪伟;船舶营救落水人员的计划和程序符合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大学综合评价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6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