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设计类研究生教学组织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5:20
【摘要】: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化身为新一轮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变革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态度。与此同时,传统的学科边界正在被消解,新的学科逐渐产生,呼唤着新的教育模式。在创造性教育中,设计教育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我们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面对如此局面,回应新时代下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在设计教育领域研究并实践设计研究生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本文从各高校官方网站和教育数据中心等网站获取的大量信息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高校在设计教学中的协同方式、合作程度、协同要素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总结并发现我国美术院校设计教育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足,教学组织模式传统、结构封闭等问题,因此构建一种开放的、跨学科的教学组织模式十分重要。随后,本文初步阐述了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应建构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重视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更为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由教学组织协同要素组成的教学保障体系和三段复合式教学组织模式组成的跨界设计类研究生教学生态圈,以期解决美术院校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之后,开展了基于设计类研究生教学组织模式的协同开放课程和“1+X”多学科工作坊的教学组织实践,并进行了评估。实现了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美术院校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对促进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图文】:

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


第一节 设计类研究生教学目的学科到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具有强系统性、强稳定性培养的要求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一趋势的发展,在人文、商业、科技等领域的知识渗透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图 3-1) 心理学 社会学 行为研究 哲学 美学 设计学 造型基础 软件应用设计 人文科技商业

多学科知识


综合设计知识点 设计史与理论知识点图 3-2 多学科知识结构(笔者绘)设计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应包含工程、技术、材料、社会、心理、行为、商业、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建立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应在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设计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融合,扩大知识面与视野,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人文与科学知识将其内化为人的品格与修养,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人文与科学知识应涵盖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以此构成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用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二、从专门型到综合型的能力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训练,美术院校的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但是随着社会与企业对设计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将设计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愈发重要,这就需要对商业、文化等跨领域知识的整合能力与综合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0-4;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永东;张振刚;叶玉嘉;;MIT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2 张清辉;郭清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特区经济;2015年03期

3 林存文;;产学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5年02期

4 马家喜;金新元;;基于联合决策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软科学;2015年02期

5 颜军梅;;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18期

6 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16期

7 张博雅;洃懿喜;;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教育观察[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年08期

8 林如鹏;颜海波;张宏;邵桂珍;;构建五维课程评估体系 实现课程与教学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0期

9 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10 王毅;Richard Wilfred Yelle;;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当代中国美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西安美术学院;2017年

2 奚协;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3 毕颖;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王昀;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实践与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6 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张森;MIT创业型大学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黄敏;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邓嘉瑜;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孙彤;研究生设计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4 卢西;独立性与批判性—美国VCUarts平面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探析与启示[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5 鲁玉洁;高校实践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索[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薛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下内蒙古地区科技人才培养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7 王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8 董波波;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9 吴云姣;我国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

本文编号:261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1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