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治理中教师权利的实现研究
【图文】:
结构方程模型一般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个部分。测量模型用于衡量隐变量(潜在变量)与显变量(观察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结构模型用于测量各个隐变量(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保留 8个因素以及每个因素所对应的题项,建立初始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其中,外生隐变量(ξ)包括:权利意识(ξ1)、权利能力(ξ2)、责任感(ξ3)、制度保障(ξ4)。外生显变量(X)即外生隐变量对应的测量项,包括:RC1(x1)、RC2(x2)、RC3(x3)、RC4(x4)、RC5(x5)、RC6(x6)、RA1(x7)、RA2(x8)、RA3(x9)、RES1(x10)、RES2(x11)、IG1(x12)、IG2(x13)、IG3(x14)、IG4(x15)。内生隐变量(η)包括:知情权(η1)、建议权(η2)、决策权(η3)、监督权(η4)。内生显变量(Y)即内生隐变量对应的测量项,包括:KR1(y1)、KR2(y2)、KR3(y3)、SR1(y4)、SR2(y5)、SR3(y6)、DR1(y7)、DR2(y8)、DR3(y9)、SUR1(y10)、SUR2(y11)。建立隐变量与显变量的测量模型:
Xn=λn×ξn+nY1=λ1×η1+1Y2=λ2×η2+2Yn=λn×ηn+n上述的回归方程式可以矩阵方程表示如下:X= X×ξ+Y= Y×η+其中, 与 η、ξ 及 无相关,而 与 ξ、η 及 也无相关, Y为 Y 对 η 的负荷矩阵, X为 X 对 ξ 的负荷矩阵, 、 为显变量的测量误差,ξ 与 η 分别为外生隐变量与内生隐变量。建立外生隐变量与内生隐变量关系的结构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复兴;;大学治理与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J];教育研究;2015年11期
2 孙绵涛;;大学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J];教育研究;2015年11期
3 周光礼;;实现三大转变,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5年11期
4 龚放;;以治校为志业:大学治理的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10期
5 王建华;;重思大学的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10期
6 钱颖一;;大学治理:美国、欧洲、中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7 张君辉;;政府与高校治理关系调适的国际经验——基于近年英、法、日三国高等教育改革分析[J];教育研究;2015年09期
8 甘晖;;基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学治理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7期
9 刘献君;;自治·共治·善治——大学治理的特征、方式与目标[J];探索与争鸣;2015年07期
10 左崇良;;现代大学治理的法权边界[J];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笑梅;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昕;高等教育变革视角下的大学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朝艳;从“管理”到“治理”—高校治理体系的构建[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姚秋兰;中小学学校治理中的教师参与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允春;大学治理制度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沈辰;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视域下的高校民主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胡腼;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里海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池慧;我国高校治理中的教师参与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7 杨薇;制度设计视角下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现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8 张文佳;中美大学治理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赵萍;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吴桥阳;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8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6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