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18 18:55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汝言,毛期俭;论科技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童敏明,徐瑞东,冯小龙;通过科技竞赛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03期

3 谢建平;唐红梅;;论科技竞赛与高校学生品牌的打造[J];科技广场;2007年02期

4 何雪峰;敬悦吾;;以科技竞赛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J];今日科苑;2007年20期

5 王锦明;刘慧;;实践教育之独立学院的科技竞赛[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6 李守好;;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探索[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7 陆经英;王世来;;积极开展科技竞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12期

8 陈树根;林仰暖;齐立辉;;以课外科技竞赛为载体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课外科技竞赛个案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何文秋;袁媛;;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7期

10 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菊;;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研究综述[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毕月虹;李炎锋;樊洪明;全贞花;蔺洁;尚春鸽;;大学生科技竞赛与素质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3 姚建兰;;青少年“高端”科技竞赛与普及性科技活动的实践探索与研究[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4 童莉葛;王立;尹少武;岳献芳;刘柏谦;;通过参与科技竞赛促进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洪荣昭;;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台湾科普人才培养扎根计划:科技竞赛相关活动办理之理念与效用之分析[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忠宝;王庆华;马国远;姜明健;;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田龙;吕磊;沈俊;;初面科学——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的感想[A];第六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铁璐;李学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10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常英 赵中宝 郭永浩;栾城开展五项科技竞赛[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谢兆黎邋叶t

本文编号:2822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22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