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6 00:0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储备人才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其中学习倦怠作为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是否存在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他们学习怠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目前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集中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问题,对于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学者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量表以及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内蒙古自治区八所高校632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揭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现状以及影响学习倦怠形成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情况不容乐观,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中,成就感低的分值最高,情绪低落分值较低。学习倦怠在性别上存在高度的显著性差异,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上,男生比女生的分值高;研三学生学习倦怠情况最严重,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学习倦怠的测量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
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
(一)研究工具
1.问卷的初步编制
2.问卷的修订
(二)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3.题项共同度分析
4.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1.学习倦怠总体情况分析
2.学习倦怠性别差异分析
3.学习倦怠年级差异分析
4.学习倦怠生源地差异分析
5.学习倦怠跨专业状况差异分析
6.学习倦怠婚姻状况和工作状况差异分析
(四)小结
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工具
1.问卷的准备
2.问卷的修订
(二)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3.题项共同度分析
4.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
2.人际关系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
4.家庭环境因素
5.社会环境因素
(四)小结
四、缓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一)个人层面
1.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2.做好人生规划,增强学习动力
3.合理使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4.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增强抗挫折能力
5.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学校层面
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利
3.导师要履职尽责
4.积极优化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满足学生需求
5.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三)社会层面
1.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倡导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
2.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3.加快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
五、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本文编号:2919140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学习倦怠的测量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
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
(一)研究工具
1.问卷的初步编制
2.问卷的修订
(二)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3.题项共同度分析
4.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1.学习倦怠总体情况分析
2.学习倦怠性别差异分析
3.学习倦怠年级差异分析
4.学习倦怠生源地差异分析
5.学习倦怠跨专业状况差异分析
6.学习倦怠婚姻状况和工作状况差异分析
(四)小结
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工具
1.问卷的准备
2.问卷的修订
(二)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2.效度分析
3.题项共同度分析
4.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
2.人际关系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
4.家庭环境因素
5.社会环境因素
(四)小结
四、缓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一)个人层面
1.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2.做好人生规划,增强学习动力
3.合理使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4.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增强抗挫折能力
5.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学校层面
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利
3.导师要履职尽责
4.积极优化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满足学生需求
5.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三)社会层面
1.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倡导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
2.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3.加快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
五、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本文编号:2919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1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