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工程观视域下工科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1:31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一种高级专门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大力培养能够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适应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议题。本研究首先对素质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再此基础上对工程素质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在大工程观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工程素质构成要素模型,提出工科生工程素质的应然结构为工程意识、大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工程技能、工程伦理。五大要素构成“五位一体”的结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其次,笔者在大工程观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工程素质构成要素内涵和素质模型理论,自行设计编制了《关于高校工科生工程素质的调查问卷》,面向河南、河北某两所地方高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工程素质具有结构性,在工程素质冰山模型中,工程意识属于潜在胜任素质的核心部分,大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属于显性胜任素质部分,综合素质和工程伦理是潜在... 

【文章来源】: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工程观视域下工科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


本科生应然素质结构示意图

工程师,新世纪,未来工程


4在跨学科发展中协同合作的能力5有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职业道德及社会伦理的责任意识7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动态把握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9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10对时事问题的观察力11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004 至 2005 年间,美国工程院(NAE)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联《2020 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和《培养 2020 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育》两份报告[28,29]。《2020 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详细分析 2020践的技术、社会、国际与专业等大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描述了未来工程师备的关键特征,为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项战略设计。两份报告详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如图 1-2 所示。

模型图,冰山,模型图,个性


图 2-2 素质的冰山模型图美国学者 Richard E.Boyatzis 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洋葱模型,把素质的核心要素分为个性和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后天培养和获得的,易于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而处于内部的如个性和动机等素质要素是难以进行测量和评价的[6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工程观视野下的课程融合探索——以道路工程核心课程为例[J]. 陈先华,刘攀,黄晓明,程建川,高英.  高等建筑教育. 2018(03)
[2]从大国迈向强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程教育[J]. 林健,郑丽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2)
[3]《华盛顿协议》毕业生素质规定及其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J]. 齐书宇,李国香.  高校教育管理. 2018(01)
[4]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研究[J]. 杨华勇,张炜,吴蓝迪.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
[5]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J]. 杨毅刚,孟斌,王伟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2)
[6]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 瞿振元.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1)
[7]工科高校“文工互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方红.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8]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SIIN的研究[J]. 吴清.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2)
[9]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 王章豹,樊泽恒.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5)
[10]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J]. 闫广平.  现代教育管理. 2012(11)

博士论文
[1]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研究[D]. 吴卓平.大连理工大学 2016
[2]基于集成的工程教育模式研究[D]. 吴婧姗.浙江大学 2014
[3]中越卓越工程师教育比较研究[D]. NGUYEN MINH QUAN(阮明军).昆明理工大学 2014
[4]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 阎国华.中国矿业大学 2012
[5]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 陈国松.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 余晓.浙江大学 2012
[7]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研究[D]. 何放勋.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工程创新视野下我国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研究[D]. 罗宇思.北京理工大学 2015
[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D]. 刘夏.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其调查分析[D]. 吴娟.合肥工业大学 2013
[4]大工程人才应然素质构建[D]. 胡琪.中南大学 2012
[5]“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 张碧竹.湖北工业大学 2012
[6]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 殷智远.中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6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56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f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